兴趣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来说,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化学问题是指在化学学习中经过思考,对存在于化学事物内部或者化学事物之间的矛盾提出的问题。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在短时间内迅速的亢奋起来,使学生获得精神情感上的满足,把学生的学习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进而激发起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
思维来源于疑惑,对某一问题的思索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激励学生创新精神的积极因素。比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将锌片、铜片分别置于硫酸中,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没有变化。这个学生初中就知道,但将铜片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共同放置在硫酸中,锌片上没有气泡,而铜片上却有了气泡,这与以前的知识恰好相反,学生很疑惑急于想知道答案,这样学习的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新问题面前,学生会表现出我们所不易察觉的兴奋,正是这样的兴奋才使得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用恰当的问题激活课堂,这样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探究氛围,也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效率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开展趣味性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是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实验教学特别是趣味性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了解物质的性质,获得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讲解浓硫酸脱水性的实验时,可以用蔗糖和浓硫酸来做黑面包的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激发出来了。像这样生动的趣味性实验,这样奇特的实验现象,可以使教学信息具有一定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学生因为课堂的精彩纷呈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又克服了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为学生学习新课题创设了饶有兴趣的意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学习效率显著得到提高。
三、加强化学史实教育
青少年都喜欢听故事,而化学史实中有很多有趣的、能够发人深思的和激励人上进的事迹,化学史实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一些有意义的化学史实,可以使教学不仅仅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激发学生更持久的投入化学学习中的热情。
比如,在讲解王水时,可以首先讲述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的故事:在二战时期,他们的祖国已被德国占领了。他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但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心愿,他就把诺贝尔奖章融入王水中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搜查波尔的住宅时,竟是没有找到奖章,而那瓶溶有诺贝尔奖章的王水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波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了诺贝尔奖章。于是,学生的注意力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这样,唤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了,学生急于求知的欲望也被调动了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化学史实的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通过化学史知识的学习,在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顽强刻苦、奋发向上的意志,启发学生的科学思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萌发终身参加化学研究,为祖国、为人民造福的志向。
四、引入与化学有关的日常生活内容
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运用生活中的情境,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例如,在讲到酯化反应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人们常认为,饮酒过量的人喝一些食醋能解酒,其中的原因在于食醋中的乙酸与酒中的乙醇能够发生酯化反应。为此,在酯化反应的教学中,可以先指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再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并分析以上观点缺乏科学根据的原因,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激发学生急于解决这种矛盾与冲突的欲望。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的分析,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激起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化学的价值,以及化学的无处不在,并且也获得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五、挖掘化学热点新闻的教育价值
挖掘化学热点新闻的教育价值,就是把教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新闻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的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互动性和欲望。使他们在感叹的同时也极大地培养了化学学习的兴趣,化学热点新闻的真实情景有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生长和迁移。
比如可以从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来引入有机课题,有机官能团等等,这样以社会上发生的真实事件为背景,立即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比如在讲“合成材料”时,可结合热点新闻“不粘锅事件”;在讲食品添加剂时,结合“苏丹红肯德基事件”;讲硫化氢结合“重庆开县气矿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用热点新闻话题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他们急于想知道隐藏在这些新闻背后的化学物质有着怎样的性质,以及它们是怎样危害社会的。这样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于学习的气氛中,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更持久地投入到学习中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在了解相关的信息的同时,还能够在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结合中学习化学知识。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被广大的师生所接受。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有机分子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有机物分子的各种构型,如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等,调出3D模型且让其自由旋转,并伴随以美妙的音乐。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保持听课的兴趣, 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也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新知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多媒体的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让学生们感到新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增强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生整节课都会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有效提高。
小结
化学学习兴趣对化学学习具有准备作用、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是化学学习发动系统中重要的组成之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化学学习兴趣是在生活和学习等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化学科学广泛的使用性、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以及化学课外活动等等,都是在化学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要注意充分发挥这些有利条件的作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按照化学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逐步提高学习者的化学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传友.谈中学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121-122.
[2] 郑集平,郭满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育,2005,(12): 31-34.
[3] 徐土根.中学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七种形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0,(05): 62.
[4] 罗正权.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04): 59.
[5] 张跃仙.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措施[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351-352.
[6] 郑永信.对探究性学习中学习情境创设的认识[J].化学教育,2006,(01): 28-29.
[7] 叶增喜,周云蓉.谈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化学教学,2006,(10): 22-24.
[8]刘前树,邱道骥.化学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7,(01): 60-61.
[9]刘知新,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0]崔玲玲.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6,(02):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