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武名师工作室

学科资源

首页> 学科资源

转变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

发布人:付志超    发布时间:2017-01-10 点击量:4658

1. 学习方式的界定

1954,美国学者Herbert·Thelen首次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概念,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成为西方近三十年来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学科共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

关于学习方式的涵义,西方学者对其各有独特的解释,观点不尽一致。Keefe将学习方式描述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方式,以及对学习环境作出的反应和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Reid(2002)将学习方式定义为:学习者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的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自然的和习惯性的,不会因为教学方法或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Schmeck(1982)认为“学习方式是一种方法或策略,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来自于一些特殊的策略,而这些策略即是一个人学习方式的表现”。有的学者常把学习方式与认知风格看作是同义词,Kuchinskas较喜欢用“认知风格”来解释一个人对环境反映、行为或适应的方式。但台湾学者张春兴却认为:“在一般教育心理学书籍中,多半将认知类型与学习类型视为同义词,都是用来解释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的习惯性个别差异。事实上,无论从学理研究的观点看,或是从教育上实际需要的观点看,两个名词的涵义并不相同。”张春兴认为:“所谓学习类型(或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是指学生在变化不居的环境中从事学习活动时,经由其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心理历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带有认知、情意、生理三种性质的习惯性特征。”

虽然学习方式的定义颇多,但至今仍无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定义。尽管如此,“一般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的、持久的、并具有个性化的认知方式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因此,对学习方式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学习方式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并影响学习效果。

2)学习方式是个人对学习情景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具有内在的特点和一定的独特性及相对的稳定性。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往往是潜意识的发挥作用,学习者可以辨认和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倾向,也可以通过了解和操练各种学习策略来扩展自己的学习方式。

3)学习方式上的差异通过人的认知、情意、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而且往往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4)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中性的东西,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都有自己学习方式上的长处和局限性,要根据学习需要做出恰当的调整,并培养和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

2. 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

2.1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弊端

  一些学者指出,我国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 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的课堂教学状况。

2.2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突破学习方式被动单一的局面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以听讲、记忆、模仿、联系为主要特征的接受式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于中小学课堂中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长时间的、持续9年或12年主要以听讲、记忆、模仿、联系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情绪,学得的内容也难免会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更难以指望学生走向成年后,能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充满自信,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新课程提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3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精神

转变学习方式,同时意味着完善每一种学习方式,提升每一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品质。例如,对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在听的时候,是边听边思考、边质疑,而不是机械地听,不假思索地听,被动地听,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同样,对于探究学习,也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而是一种仔细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就象科学家在搞研究一样;合作的时候就是真正的交锋,是生成,是互动;自主的时候就是自己在独立地思考,像数学家一样在思考。唯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还会有精神方面的收获,主要包括态度、价值的提升,感情的丰富和内化,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震撼等。

2.4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曾经对上海市500多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看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以有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创新精神能力主要指的就是学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能力和倾向,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5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不仅有生理方面的需要,还有诸如归属与爱、交往与学时、自尊与他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明显具有这样一些的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欣赏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我们今天的教育把学生当成容器,去灌输,去训练,使得本来具有自由意志、活生生的人变成了“解题机器”和“复读机”。试想,一个从小就不用自己脑袋去判断、不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不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的人,长大以后如何去开拓、去创新。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谓“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就是要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究味知的世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合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欣赏和鼓励,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2.6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化社会公民所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信息的内容良莠不齐,对于学生来说,学会筛选、辨别、判断和评价什么样的信息是有用的、有益的、符合主流文化的能力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纷飞的时代里健康成长,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新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教是为了不教,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保持对学生的热情,促使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和坚持学”。三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由知识到能力的问题。现代社会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能力,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问题”不只是书本上的问题,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四 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由于我国家童独生子女的现状,学校开展合作学习正是为了弥补学生一些先天的不足,交往是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2.7 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目前的教育中,被动单一而又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推进。实际上,现在一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在高分下隐含着危机,即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依然盛行,解决问题和对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强,他们很少能根据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种课程目标表面达成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未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教学任务完成了,但课程要求并未达成。一言以蔽之,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实施再到课程评价的循环是在浅层次中完成的,并未涉及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深层次目标。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因此,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3. 转变学习方式的途径——实验教学入手

3.1 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培养自主学习方式

 所谓化学自主实验就是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自己动手操作以获得结论的化学实验。自主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开展化学自主实验主要有以下方式:

3.1.1 改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

  将教材中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如药品的取用与称量、常见气体的制备、溶液的配制、物质的检验和性质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这样,既避免了演示实验的一家之演和瞬时之作,又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有利于形成自主的学习方式。例如,氢气的制取是一则安装容易、操作简单且无安全隐患的演示实验,就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制氢气的简单发生器及爆鸣筒,向其他同学演示和解说发明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自主活动的内驱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养成。

3.1.2 充分利用实验习题

实验习题具有复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实验习题的教学要坚持让学生自主分析、自主设计、自主操作、自主获得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原则,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有利于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例如,用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可以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如下:把鸡蛋壳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当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时,用带单孔橡皮塞的导管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可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也可以将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形成鸡蛋上下浮动的趣味实验,用物理、化学知识解释上下运动的原因,使学生感到饶有趣味又激人释疑。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 合理利用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为学生自主性实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那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去巩固和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实际问题,去养成自主的学习方式。例如,一则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家庭小实验,学生利用一个剪去底部的空塑料瓶,在瓶口用带导管的单空橡皮塞塞紧,将其倒置后,在瓶内由上向下分层放置洗净的蓬松棉、纱布,活性碳等,就得到一个简易净水器。家庭小实验看似让学生去玩,但玩的是化学知识、化学兴趣,玩出的是自主学习能力。

3.1.4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在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于这样一些实验:平时学习时没有弄清楚,需要重新“验证”的实验;作了一些改进的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经教师审核)的实验,都应允许学生到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实验。例如,Fe(OH)2是一种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或含有氧气的水中很容易被氧化而变色,难以看到它的“真面目”,此实验可以开展自主实验,让学生大胆去改进和探究,学生会得到许多种不同的方法。现选取两种方案分析如下:

1)方法一:首先用铁丝与稀硫酸反应制备FeSO4溶液(未反应的Fe可防止Fe2+氧化),滴入几滴植物油覆盖后,用长胶头滴管吸入新用沸水配制的NaOH溶液,插入液面下滴入溶液进行反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与空气接触,得到白色的Fe(OH)2沉淀。

2)方法二:先在试管内通入CO2以排除空气,再注入含铁丝的FeSO4溶液,往试管内投入一小块钠后,液面上会有大量气泡逸出,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振荡试管后沉淀逐渐变为红棕色。

3.1.5开展学生探究实验,形成探究学习方式

学科学应是一种探究过程,化学探究实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通过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的实践途径。进行探究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例如,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具体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可发生燃烧?

2.猜想或假设:要有燃烧的物质;要引燃;要有空气……

3.收集证据:观察怎样使煤炉燃烧起来?怎样熄灭?……

4.设计并进行实验:水、酒精、煤油、铁丝哪些可以燃烧?(棉花分别沾这些物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可否燃烧?)在密闭容器中引燃可燃物后,是否可以持续燃烧?

5.分析解释:a有可燃烧物存在时,才可能发生燃烧;b有空气存在时,燃烧才能发生;c可燃物在没有被点燃或处于一定温度下,燃烧不能进行。

6.表达与交流:以写论文或开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各自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做科学”的过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表达与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2合作实践,发展合作学习方式

在个体竞争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很容易变得冷漠、自私和孤僻,一个群体犹如一盘散沙,妨碍学生的成功和健康发展。我国特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惟我独尊的独生子群体的学生现状,使的学生中普遍缺乏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因而,开展合作学习,发展合作学习方式十分必要。化学分组实验是开展学生合作实验、进行合作学习的最佳机会,在以往的分组实验中,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许多学生不会合作,常常配合地不够默契,以至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件,从而导致实验不能顺利完成。为了使化学分组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1.合理分组。分组原则是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教师在实验分组时,一定要仔细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兴趣、特长及性别及带头人等因素,尽量做到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协调一致。

2.培养社交技能。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学生不愿意合作,而是学生缺乏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因此,在分组实验前,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交技能,包括倾听、交流。协作和分享的技能,以保证实验小组成员之间有效地沟通和解决组内冲突。

3.明确个人责任。实验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有明确的任务,比如谁是操作员、准备员、观察员、记录员等等,而且这些角色要轮流互换。

4.形成积极互赖。教师要明确指导学生,实验小组成员之间要积极的相互信赖、相互支持和配合,这是分组合作性实验成功的关键。

5.做好小组自评。每次实验完毕后,实验小组要评价每个成员共同活动的情况,以保持实验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4.结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经说过:“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被恩格斯誉为“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化学家波义耳也同样说过:“实验是最好的老师。”   

因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途径,就是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鼓励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实验和合作实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K eefe,J.W&Monk,J.S,Learning Style Profileexaminer’smanual[M].Reston,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1986

[2]Reid, J.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Schmeck, R.R. inventory of Learning processes, In: nassp (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and brainbehavior [M]. Reston, VA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2,11

[4]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Copyright © 2016 东营市第一中学齐鲁名师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092号-1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 , 1024×768分辨率以上游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支持:山东卓智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