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就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启发他。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理念和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根本差别。那么,在当前教育形式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一名班主任,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传统的化学教学,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性,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忽视了化学学习对未来的教育意义。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将教育意义真正体现出来呢?
一、利用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中学生的学习毅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学习兴趣就成他们搞好学习的关键。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讲原电池时,课本上讲述了一则报导: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燥,尽管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医学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能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的就没法治了么?你们能给她诊断、治疗吗?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就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利用化学学习契机,巧妙启发学生做人的道理
高中学生思维活泼,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但对现实社会并未完全了解,通过化学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两方面:
1、利用问题的两面性,启而不发
例如在讲《乙醇》的化学性质时,我组织学生们思考下列问题:
(1)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2)医学上常用酒精进行杀菌消毒,体现酒精哪些化学性质。
(3)酒精在工业上有什么用途。
(4)生活中酒精有哪些用途。
(5)交警查酒驾的原理。
(6)因酒驾引起的车祸对我们的启发。
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们自觉主动的看书学习,积极地思维,课堂气氛活跃。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和教师启发诱导下,竭力求索,兴趣盎然,并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了化学的现实教育意义。
2、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团队协作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主体,在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各项智力得到发展”。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例如在讲银镜反应这一节时,让学生自己亲手动手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问题,这让学生们既认识了醛的有关性质,并且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
三、利用化学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有效资源,有意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讲溴元素时,我告诉学生溴元素的发现史:1824年,法国一所药学专科学校的22岁青年学生巴拉尔,在研究他家乡蒙培利埃(Montpellier)盐湖水提取结晶盐后的母液时,希望找到这些废弃母液的用途,进行了许多实验。当通入氯气时,母液变成红棕色。最初,巴拉尔认为这是一种氯的碘化物。但他尝试了种种办法也没法将这种物质分解,所以他断定这是和氯以及碘相似的新元素。巴拉尔把它命名为muride,来自拉丁文muria(盐水)。1826年8月14日法国科学院组成委员会审查巴拉尔的报告,肯定了他的实验结果,把muride改称bromine,来自希腊文brōmos(恶臭),因为溴具有刺激性嗅味。实际上所有卤素都具有类似嗅味。溴的拉丁名bromium和元素符号Br由此而来。
事实上,在巴拉尔发现溴的前几年,有人曾把一瓶取自德国克鲁兹拉赫盐泉的红棕色样品交给化学家李比希鉴定,李比希并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就断定它是“氯化碘”,几年后,李比希得知溴的发现之时,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那瓶液体放进一个柜子,并在柜子上写上“耻辱柜”,以此来警示自己,此事成为化学史上的一桩趣闻。
通过这个故事,我让学生们明白,细心决定成败。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特别是小问题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一个很小的细节。一个人做事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细心。只有养成细心的好习惯,才能成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持之以恒,才能终有收获。
王国华
201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