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武名师工作室

学科资源

首页> 学科资源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几处问题

发布人:马占武    发布时间:2017-01-10 点击量:2706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机会较少,感受实验少

     化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验的学科,做好化学实验也学好化学的基础。只有在认真开展实验的基础上才可以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把理论学习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实践来得以更好的巩固和掌握。可是目前课时安排有时有可能不甚合理,导致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的机会减少,甚至有的老师在教学中用放映实验视频教学取代了学生实验。我们都知道,剪辑之后的视频播放速度很快,学生是看客,没有亲自体会实验,失去动手的机会来展开探究。比如:高一教学中的钠和水的化学反应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常常是通过实验演示来展开。由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操作,只有前几排的学生可以观察到实验的过程,后排的以及座位较偏的同学因为视线原因都无法对实验过程有观察。试想如果把课堂转移到实验室,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对钠与水的反应进行探究,深入了解,我想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更好。

(二)教学组织性——有些许缺乏

新课改后的高中化学是由必修、选修课共同组成的,与以往的课程安排不同于之处在于更加突出了核心知识点,对于一些比较细节的知识点不再做过多要求。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新课程化学课程安排特点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深度。但是许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一点,比如说必修课程中有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一讲,必修课程安排中只限于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以及特征,可是往往老师在教学中从高考的角度出发想一步到位,就直接教导学生怎样判断反应如何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但是这个内容属于选修课程的内容。这就是明显的越位,不仅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还会打乱新课程的必修选修设计。也造成了教学与高考的些许冲突。

二、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引导学生思考,“从生活中来”

在对高中化学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在较难的知识点处来引导学生去深入的进行思考。比如说,在讲授《酯》这一部分内容的制备的时候,我在实际讲授前首先设置了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什么陈年的美酒闻起来特别香?炖鱼时候为什么加入料酒和醋后会使口感更佳?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实例化学,然后再对于酯化反应进行实验。当学生真的闻到凝结在碳酸钠溶液表面的液体发出的香味时,前面的两个问题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解释。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问题的提出一定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生活中的经历,不可以天马行空的提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脱离我们的生活,这样不仅不会起到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作用,还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应有的兴趣。

在顾及生活情景进行问题的设置的时候还要与教学的总体进度深度有关,通过在课上设置疑问来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探讨。比如说我们在进行浓硫酸的教学时,通过实验以及讲解学生已经掌握了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和脱水性,这个时候如果加以提问:同样关于水分的问题,怎么才能够对两者加以区分,进行判断呢?这个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猜想,老师可以汇总之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来加以掌握……这时候教学效果应该更好。

(二)抓住核心来进行教学

能个别老师在教学中有时抓不住教学的重心,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高中化学老师可以从以前的关注细节教学改为关注核心知识点。比如说在新课改后,关于铁的内容从三个课时压缩到了一个课时,可是关于铁的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怎么才能更好的实施和做好教学呢?我认为首先是找出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铁以及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铁三角”,在教学中围绕这个中心拓展出细节,使学生能够在深入的掌握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同时继续获得接下来研究学习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加强教学与现实的联系,“到生活中去”。

 新课改之后的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 提高了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觉得不再是单纯的为学习一门知识而学习,特别是针对化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它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新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在引入知识点的时候一般都是首先从现实中的生活场景出发的,所以老师更应该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入自己的讲解。比如说日本“311地震之后的核电站反应堆泄露事件,以及浙江的苯酚泄露事件导致的环境污染等引入对于化学教学来说可以通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播放这些事件的新闻来引入我们的讲解,提高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危害以及其化学反应过程。这样既可以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还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语: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其过程中可能出现较多的问题,身为教师我们要做好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Copyright © 2016 东营市第一中学齐鲁名师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092号-1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 , 1024×768分辨率以上游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支持:山东卓智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