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改变的是课程,动摇的是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这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材料的重新设计,以往教育观念的调整,还包括教师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把课堂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只要能取得好的成绩就一定是好的课堂,这种观点必须摒弃。我们需要成绩,但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秩序,但又不能用权利和体力去管制学生。以下是笔者对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打造有效课堂
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偏“教”而轻“学”,教师自然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新课程提倡的教学偏“学”而轻“教”,学生就自然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公,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价值并不在于自我学科知识的丰富程度,而在于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程度。教学不是消极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改变自己“自觉或不自觉的沿袭”的教学模式,不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困,做到胸中有学生,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是要积极挖掘教材,综合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在复习细胞器一节时,我精心准备了两种重要细胞器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一些小资料,让同学们总结两者的相同点。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了“都具有双层膜”, “都有基质”,“都能合成ATP”,“都含有酶和DNA”……这时听到有位同学小声问:“DNA有什么用啊?” “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同学们先思考一下,DNA分布在细胞的哪些部位?”我提出质疑。“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细胞质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有。”学生甲主动回答。“DNA有什么功能呢?”我紧接着问。“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乙回答。“DNA要发挥这些功能,需要哪些结构和物质呢?”学生不由自主的开始讨论。
“遗传就要进行DNA的复制,需要模板、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DNA聚合酶、能量,也就是ATP。”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发生的变异可能就是在复制过程中的基因突变。”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就是翻译过程需要核糖体、mRNA、tRNA、酶等。”学生非常踊跃地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说出来。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还有核糖体吗?”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核糖体,其中的蛋白质既有核DNA指导合成的,又有它们本身的DNA指导合成的。因为这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头脑中分散的知识点,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效的组织起来。上面的实例中从复习“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入手,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核酸的功能”“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等。
2 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课堂需求,营造有趣课堂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格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带着兴趣学习,枯燥无味的知识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被动的学习也会变成主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地状态中,触发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在学习“DNA分子结构”一节时,DNA双螺旋的立体结构很抽象,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看课本平面图,记住主要特点,肯定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在处理这一节时,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通过几个小资料,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如“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中四种碱基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A=T,G=C”,“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等。然后提供材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建构DNA分子平面模型。学生分小组讨论,组装模型。最后我请小组代表展示模型,并说明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建构了四种脱氧核苷酸,其中圆圈表示磷酸集团,五边形表示五碳糖,小方块儿表示碱基,共有四种不同形状的小方块儿,上面分别标着A、T、G、C。在连接代表这三种物质的材料时,我们注意到表示化学键的短棒不是任意连接的,短而粗的链接五碳糖和碱基,短而细的链接五碳糖和磷酸,还有一种较长的键不知怎样连接。”第一组同学展示了组装好的几个脱氧核苷酸模型。
“较长的键应该是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长链的,我们试过了,是连接相邻脱氧核苷酸五碳糖和磷酸的。”一位同学补充道。
“我们组分别连接了两条链,虽然没有连接成双链,但是已经总结出问题所在了,我们没有注意到碱基的顺序,两条链上的碱基顺序应该是互补的,即A对T,G对C。”第二组同学代表说。
“在前两组同学的启发下,我们刚刚完成,大家看(见图1和图2),我们先连接一条链,然后按照这条链的碱基顺序组装了另一条链,最后将两条链间的碱基连接起来。”第三组同学很骄傲的说。
“我们的顺序跟他们不同,我们是T、C、G、C、A、T、G,另一条链是A、G、C、G、T、A、C。”
“碱基的顺序可以有很多种,具有多样性。”
“DNA的两条链方向不一样,好像正好相反。”
“将建构的平面结构按照课本上的方向一旋转就得到立体的DNA双螺旋结构了。”
“DNA分子特殊的双螺旋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DNA可以充当生物的遗传物质。”
……
这样,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了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全面认识,同时也为“DNA的复制”一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课堂管理要宽严有度,塑造有序课堂
课堂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关系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的高低和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好坏。课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课堂管理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教师在课堂管理上,要准确把握好自己的严格与宽松之度。要打破传统管理局面,使自己的课堂既生动有趣,又能在教学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改变管理方法,要使学生不因自己管理的宽严过度而走向一个极端,就需要把自己管理的宽严置于一定之度。宽严有度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得舒畅,学生学得快乐。“爱必严,严即爱”,严并不等于简单的看、管、压,它是管理经验的沉积,是管理艺术的结晶,更是爱的具体表现。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学生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循循善诱,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严格,才能让学生接受、认可并遵循。如果过于严格,反而会给学生心理上、行为上、感情上造成一定的压力,使他们欲行则难,行中有怨。“师道尊严”这个“力度”的把握,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的一种必备的能力。
4 开放课堂,放飞学生的思维,构建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应在三个维度上同时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由封闭到开放、融合,教材的知识空间与学生的经验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课堂的学习空间与学生课外的生活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课堂教学中,要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还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有集体解决,也有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交流探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和谐、民主、欢快而又紧张的课堂氛围之中,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教学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传统的实验课,由于不放心学生的操作,教师总要讲上半节课,几乎要把实验过程遇到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统统讲给学生。往往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只是机械的照着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每一步骤都要先思后行,遇到的问题也是通过小组的讨论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要放心大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学习“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一节时,我提供给学生几种备用的实验材料,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即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哪一种酶作实验材料呢?“不能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为高温会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盐酸会影响淀粉的分解。”经过认真的分析讨论,同学们终于达成共识“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同学又发现在“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检测淀粉的分解情况时,只能用碘液,而不能用菲林试剂,因为后者需要水浴加热。这样,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顺利完成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