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其富名师工作室

教学研究

首页> 教学研究

浅谈“导”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人:姚晶    发布时间:2018-09-29 点击量:3113

浅谈“导”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几千年以前,就有这样一句格言:“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新课程标准在理念上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就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师,要由“教”变为“导”,可以将认知引导、情诱导、因势利导、操作指导等方法运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是协助教师"精彩表演"的配角,久而久之,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结果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而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当然都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导”?“导”什么?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加以浅谈。

认知引导,优化课堂教学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1  利用直观教具,化繁为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如通过对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的观察,使学生对有关内容有个感性认识,进而有助于学生掌握此部分内容或者便于理解与此有关的理性知识;如《细胞器》这一节,除了叶绿体和液泡之外,学生对其他各种细胞器都很陌生。教师可以展示各种细胞器的模式图,帮助学生从繁杂抽象的知识走进具体直观的课堂教学中,认识并理解各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在学习“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时,可以用电线表示肽链,再将电线盘曲、折叠就成为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模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在生物学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1.2  借助多媒体,变静为动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界千姿万态、变化莫测的生物世界。中学生,特别是城市的中学生,和自然界的接触很少,对许多生物或与生物有关的内容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对一些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使教学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活化了教材。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类型”时,把各种典型生态系统的电视科普片剪辑成录像短片,带领学生“进入”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蔚蓝的大海……,让学生在教室中就能领略到各种生态系统的风貌。学习《细胞增殖》这一节,关于有丝分裂过程,学生从未接触过而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多媒体,模拟有丝分裂过程的动态变化,指导学生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可从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核膜、核仁的变化等方面),使理性知识形象化,加强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

1.3  联系生活体验,以旧带新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联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提供了条件。如在学习“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时,可以用“早餐空腹吃肉制品、鸡蛋和面食时,哪个更利于人体的健康?”这样的学生熟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情境诱导,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恰当地创设问题情,诱发学生学习。一般来说,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设置的情境要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要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1  问题情境从生活实践中来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例如,在学习“渗透作用的原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制作一小盘腌黄瓜,并引导学生观察黄瓜腌制前后的变化。针对此现象提出问题并讨论: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盘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进一步拓展:把黄瓜腌制成咸黄瓜的原理是什么?这样,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

2.2  问题情境从奇闻趣事中来   许多与生物学内容有关的奇趣事例,都可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如在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时,可向学生介绍“澳大利亚野兔成灾”的事例,然后提问:澳洲野兔为什么会成灾?与哪些因素有关?数量变化趋势如何?如果澳洲政府任其发展,不加以控制,那么若干年后,该地区的野兔的数量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什么原因导致的?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可以自己推测出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又能诱发学生自我探索的精神。

2.3  问题情境从社会活动中来   社会调查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某些生物学问题的最直接的依据,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同时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几种人类遗传病进行调查,如高度近视(600度以上),了解其发病情况。然后提出问题:你们所调查的遗传病是否表现出家庭倾向?根据发病情况,能否判断出被调查的这种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的?你所调查的遗传病是否为伴性遗传?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遗传病的有关内容,通过调查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因势利导,拓展学生思维

因势利导,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意思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根据战争的态势加以引导而取得胜利。课堂,也可以比喻为战场,教师就好比是指挥官,要想打胜仗,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谈话、书面调查等形式了解各学生原有的基础,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这是备课、备学生的前提。

另外,在课堂上,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探索情况,发现学生的模糊认识给予纠正,若发现共性问题,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如在探索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时,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易得出:氨基酸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显然,这个结论不够准确,但是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而应趁势引导,接着在黑板上写出天冬氨酸和赖氨酸的结构式,学生就可以自己来修正前面得出的结论,即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操作指导,培养学生能力

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显著特点。高考所要求的学生实验能力其中有一项: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这实质上侧重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高考模式,以及部分中学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差,致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操作能力。

曾有某杂志介绍了这样的事情:美国一教授为测试学生的能力情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的舌头着生的位置在哪里?让学生第二天带答案来。结果中国学生带来了课本当依据,而日本学生则带来了青蛙。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熟练的,但实验技能、研究探索意识相比之下还差了一点。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加以指导,设法使学生能够将动眼、动手和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关于检测还原糖的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然后根据实验现象的观察来判定材料选择的是否合适,以及实验失败的原因。又如,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有的同学将自己制作的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有的细胞重叠在一起,看不到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一时期。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毛病在哪里,而是指导他们分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可能是哪一步骤出现错误,学生通过分析和动手操作可以找到原因。通过指导,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导”,顺势而导。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导”上下功夫,研究“导”的艺术,以便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第四版。

皮连生.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Copyright © 2016 东营市第一中学齐鲁名师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5024092号-1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或以上 , 1024×768分辨率以上游览器浏览本网站 技术支持:山东卓智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