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
东营市第一中学 刘其富
教材分析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主要介绍ATP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3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相对较少,但是各部分内容的联系与渗透十分典型,需要综合理解与应用。同时,该节内容在《细胞能量供应和利用》一章中的承接作用相当明显,学习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后面包括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知识。
学情分析
通过《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的学习,学生对能源物质与能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为学习ATP这一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奠定了基础。但是ATP与ADP作为两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又是学生新接触的两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侧重对此两种物质化学组成简式的分析与解释。此外,学生通过物理、化学两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能量转化的知识,将其转移应用到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上,来认识细胞内的能量转化,是有帮助作用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ATP的结构,分析ATP、ADP的动态平衡,培养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观、平衡观等生命观念。
2.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式,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解释ATP是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
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从学生萤火虫发光的例子,引出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并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能源物质来引出本节内容。本节内容首先展示萤火虫发光器的对照实验,让学生认识ATP是直接的供能物质。对于ATP的结构,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阅读和与互相讨论的方法,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则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总结写出反应式,ATP的利用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回答,再总结。最后是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模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
教师组织与引导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探索新知
培养能力
1.ATP的结构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精讲点拨
回应主题
评价反馈
课后作业
|
1.播放萤火虫视频
2.实验探究(PPT显示实验内容),引导找出新的能源物质——ATP,并体现其重要性。
ATP具有怎样的结构呢?让我们通过阅读与讨论来学习ATP的结构。
3.课件展示ATP的结构简式,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对ATP的基本结构总结。并试着师生共同对其结构简式的模型建构。
4.讲解何为“高能磷酸键”,对学生的课堂学案进行纠错评价。
问题导学,突破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多媒体展示情境资料:
【资料分析】
根据资料数据与你的体重相比,能得出什么结论?
5.设置问题:
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的能量由谁来提供?
课堂实时强化练习。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给相应的小组画星 |
活动一:用较短的时间进行承前启后的知识复习,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掌握对照实验的有关原理。
带着疑问观看,聆听。
活动二:阅读教材,结合课件内容总结ATP结构简式,并进行适当的模型建构。
从数据中得出结论:ATP的特性是:含量少,转化快。对体内稳定的供能有重要的意义。
4.解析教材中的转化示意图,认识ADP与ATP可相互转化;描述在两者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来源。
根据图示进行描述,结合物理化学的知识充分体会到ATP作为能量“通货”的地位重要性。并明白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
用生活中常用的流通货币打比方,将各种能源物质清晰的区分描述
首尾呼应,点出本节的主题——能量“通货”是什么 |
通过与同学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通过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模型建构,可将抽象理论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同时又提升了知识的理性认知。
既要形成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描述能力,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识图、图文结合的分析能力。对ATP与ADP的转化分析,提升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完善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通货”比喻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对ATP作为直接的能源物质的认识
及时巩固新知
|
板书设计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
A—P~P~P
二、ATP的利用
三、ATP与ADP的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