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三

1989级校友 朱建栋

发布时间:2020-09-09 点击量:6762

  朱建栋,男,1976.2 生于东营市河口区新户乡,1986年小学毕业于新户乡中心小学,1989年初中毕业于新户乡中心,1992年高中毕业于东营市一中,1996年本科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于山东大学数学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于山东大学数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从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4年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工作,2009-2010年访问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2016-2017年访问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南京师范大学百名青年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控制理论。

 

 

我的幸运人生和成长历程

 

我出生在河口区新户乡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新户中学的初中物理老师,母亲是林业技术员。母亲说,我很小的时候很老实,呆头呆脑的,反应总是比一般的孩子慢,所以教我认字识数时故意放慢节奏,也格外有耐心,极少批评我,毫不吝惜鼓励和赞美之词。大概对我的期望本来就不高,父母对我的表现也总是很满意。考试结束时,被问到考得怎样时,我的回答每次都是三个字“不知道”。考试成绩虽然不是优秀,却也总是好于预期,每次都能得到表扬,所以我对学习一直都没有厌烦的情绪,虽然学的慢,却也乐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初一的期末考试,我居然考到了全年级的第十一名。可惜的是,只有前十名的同学才有奖状,还能在全校大会上接受校领导的颁奖。我回到家时,收到一份特别的惊喜,是与前十名一样的奖状,上面写着“朱建栋同学第十一名,特此奖励”。原来是父亲利用老师的身份多要了一个空白奖状,他回家后自己用毛笔写的。我知道这个奖状无法示人,便偷偷地珍藏起来,没人的时候也会自己拿出来欣赏一下。父亲这份特殊的奖状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信心。我的幸运人生从我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让我这种天资平平的人得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五岁那年,由于在家无人照看,便被送到小学拜托老师代为看管,不成想就开始上学了。由于我的年龄比同级同学小,总是会受到老师特别的关注和优待。虽然年龄小并不是什么荣誉,我也会莫名其妙的沾沾自喜。1989年,13岁的我考上了东营市一中,第一次离开家,大约有90公里的路程,那时交通不便,记得路上至少要花六七个小时。学校是一个月才会休息一次,我每次都是星期六傍晚到家,星期天一大早就要启程返校了。当时并不觉得苦,因为生活原本就这样,况且城里的生活比乡下好的很。学校的环境绝对一流,第一次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上课,第一次在有暖气和上下铺的宿舍里睡觉,第一次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做超酷的实验,第一次聆听全市最优秀老师的讲课。来自教育水平相对很落后的河口区的学生,是当时东营市一中建校最大的受益者,我正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高中的学习生活节奏很快,内容很多,强度也很大,对我这种反应慢的学生来说真的是感到非常的吃力,学习压力很大,有段时间身体状况也很差,感冒咳嗽很长时间都好不了。让我永远感激的是当时及时得到了老师们和同学们的热情关心和无私帮助,使我慢慢地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没有东营市一中老师们的辛勤培养和付出,我不可能考上大学,也不可能有现在的一点成绩。1992年,我们河口区的学生回到河口一中参加高考,那时河口区的分数线相对较低,我很幸运地考入了本科院校徐州师范学院的数学系。虽然考的高校不起眼,学的专业也不是我最渴望的物理学,但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奢望,所以我也特别珍惜大学的时光。在大学里,学习强度没那么大了,我慢慢消化和慢慢琢磨的特点开始逐步展现出优势,大多时间里我还是很享受一种慢节奏的学习快乐,成绩开始名列前茅了,也更多自信心了。后来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最后留在高校任教并进行一些学术上的探索也就基本上顺风顺水了。

  感恩我的父母给了我幸运的起点,感恩我的母校建起了幸运的港湾,感恩我的老师们为我鼓起了远航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