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三

2007级校友 张玺

发布时间:2022-10-26 点击量:6714

    张玺,男,东营市一中2007级校友。2010年9月——2014年6月,就读于山东大学泰山学堂;2014年9月——2019年6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国际量子材料科学中心;2019年7月——2020年1月,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互联网中心,师从郑永年教授,担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大湾区工业转型的科技研究以及中美舆论战中的互联网科技战。2020年1月,就职于海亮集团,现任海亮康铭后勤服务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就读北大期间,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物理学院研究生会外联部部长、主席,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就业服务部部长、主席助理、常代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生团委副书记;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委员会综合行政部部长 ;是北京大学青年智库学会发起人、理事长。

 

一中与我

    我一直认为,当一个人开始经常陷入回忆的时候,他的心已经老了。而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却又不想承认时,只能苦笑道,或许是离开家太久了。

     我2007年走进一中,2010年离开,今日执笔恰逢高考第一天,相隔12年,每每想起在一中的日子,或苦涩或新奇,都是我这一生最珍贵的年华印记,拾珠捡珍,俯仰皆是,回忆萦绕不散,只是过去的一切都被浸过了蜜糖,仿佛整个画面都镀上了操场的夕阳,不自觉我又变回那个孩子,一圈圈的走着,仿佛这些年都是少年的幻想

    我幻想过成为不凡。

    离开一中我考上了山东大学泰山学堂,作为第一届学堂生,和其他同学一样,希望能在科学世界里有所建树,所以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物理取向,在宇宙线中探求本源的秘密。必须要承认的是,对于理科的向往正源自我的高一班主任陈辉老师,他讲述的化学课充满思维的跳脱和理性的严谨,经常挂在嘴边一抹浅笑的弧度,总让我感觉这是一个看破世事的理性人对现实的嘲弄,这对充满幻想和懵懂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神秘的诱惑。直至参加了李衡斌老师的竞赛辅导,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名次,但坚定了我对物理的向往,从山大毕业后,保送到北大量材中心继续读凝聚态博士,这一路征程,或许就源于某次老师的勉励,或许植根于月考的一道难题解答,或许仅仅是在课堂上思绪飞扬的一念火花。

    如果生活是一盒装满巧克力的盒子,那青春肯定是涂满颜料的一个房间,一头撞进去,再出来就不知染上何种色彩,但必定是沁入肌肤的闪耀。于我,一中的画笔在不知不觉中画在了我的身上和心里,就像15岁那年初见的堆叠书本和地球的雕塑,矗立成我前进的坐标。

     让我感到幸运的一件事是在繁重的高中阶段,在理科丝丝合缝的严谨中,我依然保持着对文学对哲学历史的热爱。高中三年我模仿着拜伦和海涅写诗歌,尝试着构思一些小说,有幸获得过全国征文的奖,但更多的是和同学们相互借阅点评。直至今日,闲暇之时依然会徜徉其中。我是幸运的,因为在追求文学的旅程中,收到了太多鼓励。记得高一的一节公开课上,宋全富老师让我朗读一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突如其来的任务让我有些惶恐和紧张,他似乎看出来我的不安,蓦地打开了一首古筝曲,没有提前通知和排练,但在那首曲子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在江边端着酒杯踯躅前行地孤独身影,和着筝曲,最终将此绝篇诵毕。事后我查到,那首古筝曲,就名“春江花月夜”,如此诗曲交融的感觉实难言瑜,我曾去云南师范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在还原的课堂中,和同行的老师交流当年刘文典正是在此昂扬诵读庄子经典,投入之时,仿若身怀先人风流。不自觉地将我的回忆扯回那个公开课的下午,串联起宋老师带我们读的每一首诗词。

    我的幸运还在于遇到了传递给我们电影、戏曲文化的胡尊重老师;遇到了愿意和我从红绿色盲谈到意识起源的韩艳丽老师;遇到了及时打醒我们,拖我们上岸的程志伟老师;遇到了一帮可爱、纯粹的挚友,直到今日我们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络。

    时至今日,每每回忆起一中的点点滴滴,都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所以从接到张利老师的邀请,就开始犹豫,该怎么向我的恩师和师弟妹们诉说这些年的经历,不至于让母校蒙羞。

     毕业后的我没有继续学术的道路,先是前往广东华南理工大学任教,跟随郑永年教授做科技政策方面公共管理的研究。后面加入了海亮集团,做企业管理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健康领域的事业。虽然遗憾放弃了学术的发展,但我对新从事的领域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和不断前进的希望。

    中国目前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意识观念的进步,对于健康的追求和投入将逐步提升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从餐饮到医疗,从食材加工到新型零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定制化、特色化让健康领域的服务提升充满挑战。在这个领域,我们都是学生,如何兼顾社会公德和企业效益,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下半场”里,做好运营,着实是一件有挑战的事。这种挑战与科研解疑相通却又不相同,而我努力的方向,也是像自己求学经历一样,希望将文学历史的暖意代入到理性严谨的数字中,将健康的理念落实到医养食乐等方方面面,最终寻找到一条平衡效益与公益的路线。也不枉这些年的寒窗苦读,先贤导师们的用心栽培。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不经意间从一中离开已经12年了,也是我离开家乡在外求学闯荡的12年,这些年里,我从济南到北京,从广州到杭州,回东营的时间屈指可数。饶是如此,依然时常地在生活中闪回出过往的画面,冥冥中,过去和现在就像蒙太奇的穿插出现,隐喻着未来的一切都在当年栽下了种子。

    如果有什么话要对师弟师妹们说,学习的方法,专业的选择,情感的应对等等都是见仁见智,相信已经有足够多的人给出过建议,他们教会了我,也一定会教会你们。小马过河,深浅自知,我也是一个跋涉者,就不卖弄了。先哲大贤如苏格拉底,承认他最大的智慧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乔布斯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也有相似的隐含,时至今日越发回甘。从我不长而简单的经历来看,怀着一颗年轻的心,保持谦逊,保持热情,足够抵御世间的寒冷。而各位师弟师妹们正处芳华,珍惜眼前,感恩生活吧,因为你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在未来给予充分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