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走上讲台已是第十九个年头,走上这样的演讲台还是我人生四十年来第一次,所以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亲爱的同事及可爱的孩子们分享我的一点人生感悟。
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讲文明礼仪,修身立人,完善自我”。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一个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不断完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文明修养便得到完善。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求知、立身最重要的时期。所以我觉得,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同学们更要明白:做一个言行高雅、道德高尚的人有时候甚至比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
古人曾说:“不学礼,无以立”。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简单说就是一种规矩!学习并讲究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所在集体、单位、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尊严。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究礼仪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张良拜师、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程门立雪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从幼儿园起,我们就懂得与人友善、关爱他人、学会分享、诚实守信。在校园里,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的同学见到我,说声老师好,在教室里,上完课离开的同学对我说声老师再见,都让我感觉到非常温暖。人待我一尺,我待人一丈;人敬我一丈,我把心捧上;好话一句三冬暖,冷言半句六月寒。我相信同学们也会因为自己的文明礼貌而内心愉悦。
我们也有个别同学却没有养成文明的习惯,把礼仪规矩丢在一边:上下学的路上时常听到有的同学曝粗口,在教学区串楼层聚集聊天、追逐吵闹,回到宿舍大吼大叫,午晚休闲谈,严重影响了教学与休息的秩序。平时上音美课、体育课、实验课,来回去食堂、去图书馆、走在天桥的路上,大声喧哗的现象仍得不到改善。考试作弊、上完厕所不冲水、厕所门被损坏、雪白的墙壁上也印上了足迹,三令五申禁止校外摊点买饭,仍有同学屡抓屡犯,在食堂排队加塞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改正那些“小节”,不要以为胖子不介意,就能被你一直说胖;不要以为一直在努力但收效并不明显,就能被你把“笨鸟先飞”挂在嘴边;不要感觉别人理所当然应该帮你,而你却还理直气壮;请记得咳嗽打喷嚏时及时捂住,修图时不能只P自己,记得帮朋友一起修修,排队的时候扎马尾的女同学不要来回甩头,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且保持安静,别人可以自嘲但你不能附和,人前不应该说的话,背后也别说,用谢谢你代替谢谢,是不是诚恳更多?男女同学交往,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周围的人。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而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天下大事,必行于细”,修身立人,首先要把日常生活小事做好,为此,我给大家提几项倡议:
1、自觉排队。排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队伍,更是一种日常的公众礼仪。这个简单的个人行为,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尊重的表现形式,意味着对社会公共秩序的遵守与履行,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体现。当一个人有了对他人的这种尊重感,社会就拥有了一种秩序美,处处令人爽心悦目,处处呈现出和谐温馨,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就会越强。
2、让“谢谢你”、“您辛苦了”、“再见”等礼貌用语充满校园。这并非是一种敷衍客套话,看似不起眼的话,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和修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受人相助,诚恳地道一声“谢谢”;与人道别,说声“再见”, 对老师、对校园工人道声“您辛苦了”,是对他人善举的感恩,是对他人友善的回赠,是对劳动精神的褒奖和理解,能让他人体验到付出劳动的价值和快乐。虽然只是温馨的一句话,但那是正能量文明的开始,让人心更温暖,也能感染更多的人。
3、少给别人添麻烦,能自己做的就主动承担,个人行为不要影响到别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集体,一个人只有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才能融洽的与周围人相处,从而能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快乐,同时让自己更快乐。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有能力的人承担更多的责任,你想表现比别人强,最好的办法就是做更多的事,那你就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你也就更快乐。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三月,万物吐绿。我们也要乘着学雷锋活动的春风担负起传承文明礼仪的使命,进一步践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一中人的精神风貌,让文明礼貌之春风助推高考再创新高,祝愿所有辛勤付出的同事、同学们都有如期回报!
演讲结束,谢谢你们!
2016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