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受欺凌
(一)孩子受欺凌的迹象
父母通常首先意识到孩子可能受到了欺凌。如何来判断你的孩子受欺凌了呢?以下是与受欺凌者相联系的迹象:
1. 首要信号
(1)放学回来,儿童的衣服、书籍以及其他个人物品被弄坏、撕裂或丢失了;
(2)身上有於伤、割伤、擦伤等伤痕而又解释不清楚;
2. 次级信号
(1)放学后很少把同学或伙伴带回自己家里,特很少和同学或同伴在家里共度时光;
(2)同伴关系疏远,没有同伴与之分享快乐与痛苦;
(3)看上去似乎害怕上学;
(4)抱怨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腹痛、恶心、胃口不好(尤其在早上表现明显);
(5)选择不合逻辑的较远的路线上学,甚至请求家长送他们上学;
(6)向家长要超出正常范围的钱(可能把这些钱送给欺凌者);
(7)放学回来,看上去忧伤、失落、焦虑、害怕,情绪低落;
(8)难与他人相处、好争辩(通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捉弄我);
(9)突然产生情绪变化,变得易激惹,有时突然发火,有时攻击与欺凌别人;
(10)出现睡眠和饮食问题,经常作恶梦,食欲下降;
(11)出现学业问题,学习成绩或学业表现突然下降;
(12)退缩(安静、沉闷不乐、做白日梦)。
(13)出现抑郁症状,时常讨论自杀问题,甚至试图自杀。
(14)不愿参加课外活动。
(15)出现尿床现象。
但是,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家庭发生了变化(父母离婚、分居、家里又添妹妹或弟弟等),学校出现了其他令他忧虑和烦恼的事情(如,受老师批评、考试成绩不好等),因此不要急于作出结论,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信息。
(二)家长不正确的反应
当家长确认为孩子的确受欺凌了,应该冷静沉着,许多家长可能会表现出以下不利于解决问题的反应:
1. 愤怒或极度悲伤。
2. 到内疚和羞愧,觉得没有照顾好孩子。
3. 让孩子不要把这件事情看得太重要。
4. 指责孩子,认为孩子不会解决问题,没有能力不要指责受害者。
5. 指责学校,认为学校对孩子的受欺凌负有完全的责任。
6. 指责不知情的人。
7. 寻找替罪羊。
8. 寻找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
9. 直接找到欺凌者,狠狠地教训他一顿。
上述反应及做法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还会是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棘手。
(三)孩子受欺凌了该怎么办
1. 和学校进行联系:
家长应该把孩子受欺凌的情况告诉学校,在与学校交流前,家长要保持平静,因为学校的老师可能还不知道孩子受欺凌的事情。和学校交流的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交流的对象。交流的对象首选自己所信任的人,一般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当然,所选之人在学校里具有一定的职务帮助较大,但是,所选择的人能严肃认真地对待问题更为重要。如果是成人欺凌了儿童,家长应该直接与校长联系。
(2)详细地反映情况。和学校联系之前,首先应该改尽可能详细地记录欺凌的过程,以防止向学校反映时漏掉重要的环节。然后,把孩子受欺凌的时间、地点、参与者、见证以及整个过程向学校进行详细的、实事求是的陈述和说明,不要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
(3)协同学校工作。首先,和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帮助学校制定干预计划,与学校和孩子保持联系,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事的进展,关注行动的结果;其次,家长要根据自己和学校所制定的计划,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共同努力,使学校变得更为安全、可靠。
2. 教给孩子对付欺凌的方法
(1)与孩子一起将受欺凌的经历写出来。目的是让他们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受到的伤害。
(2)教给他们获取帮助的方法。例如,鼓励儿童把被欺凌的经历告诉家长或老师;让儿童记住一个在危机时可以向其求救的成人的电话号码等,当然要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
(3)不要告诉受害者进行“还击”。如果受害者进行还击,事情可能会更糟。老师可能会认为受害者是制造麻烦者,同伴可能还会拒绝他们。
(4)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5)加强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会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增强孩子体质,降低“身体焦虑症状”,同时提高家长孩子的自尊心,改善同伴关系。
(6)告诉孩子远离欺凌情景。在欺凌可能发生的情景中和朋友或成人在一起。
对于挑衅性的受欺凌者,家长应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但不能暗示或告诉他们要对自己的被欺凌负责。同时,家长对他们进行广泛的社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受欺凌者的社会技能,增强对同伴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认识。
3. 和其他家长讨论
和其他信任的家长讨论欺凌问题及其干预策略也常常有效,但一般不要和欺凌者及欺凌者的家长直接联系。
二、关于欺凌者
(一)欺凌他人的迹象
如果儿童出现下面的迹象,可能参与欺凌他人的行为:
1. 攻击和支配兄弟姐妹、恐吓周围的孩子;
2. 对父母表现出反对、蔑视和攻击和支配的行为;
3. 最新获取了一些物品(如,玩具,卡片,衣服,钱财等);
4. 喜欢炫耀自己的功劳,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真实的优点和幻想的优点;
5. 虐待动物;
6. 经常与具有攻击性、举止异常的人在一起。
7. 有欺骗行为。
(二)父母不正确的信念
家长如果持有下列信念,则不仅不会削弱孩子的欺凌行为,而且可能会起助长作用。
1. 欺凌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正常的一个发展环节,不是什么需要制止的行为,也不是什么值得重视的问题。
2. 欺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消失。
3. 儿童应该自己保护自己,最好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这样可使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如果马上予以反击,欺凌行为将会停止。
4. 儿童之间的冲突只是一些暴力游戏,或是在开玩笑,并不会给儿童造成真正的伤害。
5. 有时受欺凌者主动挑衅引起攻击——他们是罪有应得。
6. 我的孩子从来不会去欺凌他人。
7. 不支持关心学校的事情。
(三)孩子欺凌别人了应如何做
1. 查明情况。家长首先要与孩子进行谈话,阐明是否参与欺凌的具体情况。
2. 表明家长的态度。家长应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不能容忍这种行为。
3. 制定父母监督计划。家长要制定详细的监控计划,增加对孩子行为、活动地点及交往对象的监控。
4. 教给孩子有关欺凌的知识。家长应让欺凌者理解欺凌行为给受欺凌者带来的痛苦,帮助欺凌者明确欺凌与玩笑的不同。
5. 减少孩子接触暴力情景的机会,确保孩子在家庭里面不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
6. 帮助孩子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能够用恰当方法解决问题的儿童通常不会采用暴力行为达到目的。对欺凌者进行干预时,家长应该注意帮助孩子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7. 和学校合作。
(1)和班主任老师或其他重要负责人见面讨论孩子的欺凌问题。
(2)针对孩子的欺凌问题,和学校一起制定相应策略。
(3)家长监控孩子在家里的欺凌问题,如果与欺凌相似的问题在家里或在邻里之间有所增多,就要和学校教师一起来处理这些问题。
此外,家长要常常和老师及其学校负责人联系,看一看孩子在改正自己的行为方面都做了什么,孩子的行为方式是否有很大的变化。如果家长对学校的做法不满意或学校的方法没有取得成效,家长应该及时与学校交流,以求取得进展。
8. 发挥同伴的作用。
家长要采取措施限制孩子与不良同伴的接触,减少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消极影响,同时鼓励孩子与具有亲社会行为的同伴交往,充分发挥同伴影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