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是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具体教学技巧等多方面的系统改革,但核心问题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做了什么?其思维及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02年以来我校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牢牢抓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引导学生自学,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现就几年来的教改体会总结如下,敬请各位领导指正。
一、对目前高中教学现状的认识
1.目前高中课堂教学实际背离了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句看似空泛的话对当下的高中教学,实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反思当前高中教学实际,一方面,学校和教师无节制的延长教学时间;不断重复技能训练,学生则在沉重的高考压力和学业负担重压下,被动接受信息,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另一方面,对高考升学率的过度追求迫使学校不得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个年级上千名学生,很少有人有什么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不同学生的不同目标只是考上不同层次的大学,他们在厌倦学习的同时刻苦学习,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更加厌倦学习。这种教学状态不仅不能强化而且消解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就不可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刻板的学习方式,损害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能力提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学习过程也只是从概念到习题,再从习题到考题,这样从知识到题目的单纯知识学习和考试训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少有情感投入,因为学习材料的固化不可选择,学习方法的刻板、学习形式的被动,使学生很少得到价值判断选择的训练,更由于学习内容和形式远离学生生活和情感实际,教学信息很少激起学生肯定和否定的情感反应,更少有需要学生有独特的看法和独立的行动,教学中教师缺乏情感投入,更鲜有情感培养的课堂设计,因此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难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影响其能力提高。
3.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到充分的重视,而致主体意识的缺失。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不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智力、经验情感背景,而是按照考试的需要,依据教师对文本的分析,预设重点、难点及问题去解读文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详细讲述的也许是学生已经理解或不感兴趣的,教师未先预设的恰是学生疑惑的,在单纯面向高考的固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压力下,教师往往不能认真倾听学生的陈述和质疑,更难以从学生的解答或质疑中,概括出其真实疑惑和问题,并从中提炼出能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问题。也就难以实现思维和认识能力的发展。
积极和主动是创新型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素,而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也就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弱化和缺失。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必须以突出学生主体性,教会学生自学作为突破口。
二、对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标的做法与要求。
基于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为了应对考试,以往课堂上一切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主要领导以及分管教学的班子成员先带领广大教师学习相关经验和理论,发动骨干教师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培训年轻教师,再通过听骨干教师的课进行课堂教学调研,然后总结出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原则和模式要求,并以此推动全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从2002年开始我们首先学习和借鉴了河北衡水中学的课堂改革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了“自学、讨论、点拨、练习、延伸”五步教学法,以及“较低起点引入,渐进方式推进、较大幅度延伸、学生活动充分、问题解决透彻”的教学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学改革中的不足和问题, 2004年底又借鉴江苏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了构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三、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只有具体才可操作。
在教学改革中,为使教学安排及管理适应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调整了课时课程安排和备课上课要求,并根据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及时改革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要求,从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堂教学组织安排、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考核考评等多方面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开展。
例如在借鉴洋思经验进行的教改活动中,在教学组统一备课中我们要求:教学组长组织全组每周进行一次统一备课,备课时必须做到六统一:一是平行班之间统一学生自学内容的范围、方式、方法以及难度要求;二是统一能力目标要求;三是统一训练题目及主要问题;四是统一归纳及延伸内容的深度;五是统一当堂测试的题目;六是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检测。
在自学、讨论、点拨、练习、延伸五环节的预设和操作中,我们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到:首先由过多的讲授,转向帮助学生通过自学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适时调控教学进程和方法,对重点内容,让学生充分表达其认识和理解,教师在认真倾听、仔细分析的基础,再进行点拨或进行质疑,以引导其认识和思维走向深入和准确,既将课堂教学进程由学生学习活动进程确定。在备课时要求教师应首先分析哪些内容(通过学生自学或相互讨论解决)可以不讲,哪些内容可以通过教师设计具体任务、课题、以及课堂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率的自学,保证学生自学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第二,突出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因为只有合作的学习才是适合每一个学生实际的高效率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讨论的是他们面临的困惑,而教师讲授的未必是学生困惑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时,活动的要求具体、目的明确、指令清晰,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这里指的充分不仅是活动人数面上的充分同时要求思维量的充分)。
在教学策略上要求教师,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讲在学生的自学尝试之后,学生的思考在教师的点拨之前。教师备课时深入思考最大限度的将学习内容和机会留给学生(自学),只有学生努力思考都不能明白,努力多方向的去尝试却走不通,经同学间交流仍不能解决时,教师才能去讲解或点拨,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沉默来呼唤学生的思考,用质疑引导思考,用机智激发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总结概括课堂教学模式,使新教师有法可循。
在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中,在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以下三种较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
1.自学指导式
基本程序是(1)提出自学要求(自学提纲或思考题);(2)自学质疑:学生通过自学发现疑难或独特见解,在小组内向同学提出质疑或表述其见解;(3)点拨:教师在倾听学生质疑或陈述的基础上进行点拨,以启发学生思维或认识;(4)训练:通过训练运用知识以加深对知识理解,或发现对知识理解的错误。
2.问题引导讨论式
基本程序是(1)明确讨论题目: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提出的,但一般在阅读或自学后,再提出问题进行讨论;(2)划分小组并明确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讨论结果的表达方式方面提出具体要求;(3)总结概括:对讨论形成的共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再由教师评价讨论结果。在提问讨论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使之既准确体现教学目标,又充分涵盖教学内容,同时问题提的难度适当,含义确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认真聆听学生意见和认识,从而准确把握学生思维状态以保证准确的点拨和引导。
3.引导探究式
基本程序是:(1)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帮助;(2)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或进行相应操作,以发现和把握问题,之后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框架;(3)解决问题并反思概括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抽象出解决问题的一致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要求,以问题为中心,教师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同时又确保使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可以独立解决问题,以保护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激励其自主学习的愿望。
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教学策略、方法要求,以及提出的教学模式建议,始终贯彻,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会自学这一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使我们的孩子不愿意也不会自学,面对自学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这种现实面前我们认为学生自学这一课堂教学环节,应该成为教师具体的课堂设计和操作。要求学生自学一个概念,教师必需不仅要求其思考这个概念的要点,更要具体的让其解释概念涉及的关键词语,并要求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理解和认识。要求其自学一个定理的证明,教师必需要求其分析出定理证明的要点、关键步骤、解法想到的触点所在。要求其掌握一段文字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教师必需要求他们理清结构、记录要点,并清晰的表达自己认识、理解和疑问。只有如此才不至使自学成为毫无主动投入的放任自流,因为我们的学生已太不习惯于自己做点什么,我们必须从最基本的地方给予指导。由于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是他们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不仅不能绕开,而且必须下大力气促进其提高和完善。
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开展,既是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不竭动力,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切要求。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在学校领导的积极倡导和全力推动下,我校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正在商讨、筹划之中,相信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会给我们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也会惠及的更多的学生,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具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