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和教师教学活动的方案,重点是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指导。对新授课来说主要是对阅读课本文字、看例题解题过程和课堂练习的安排、指导和引导,包括对学生读书的引导(导读)(比如提醒学生细读课本重点段落,帮助学生仔细揣摩重要概念的含义,要求学生反复琢磨关键词语的意思);对思考、分析、概括的引导(导思)(比如要求学生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述某一概念的本质、某一知识的意义);对做题的引导(导练)(必要时提醒学生注意哪几个关键词语、或从哪个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简要说明解题思路或概括解题方法);讨论的要求(导交流)(比如讨论什么问题,分组还是同桌,解题后同桌对答案还是小组讨论解题过程);甚至是笔记的指导,都应该在“导学案”上写出来。就是要用“导学案”上的文字要求,最大限度的代替教师课堂上的要求、解释、质疑或点拨。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点拨和质疑反复揣摩;二是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说,一次说完学生难以记清,分开说又难以把握说的最好时机),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再给学有余力的同学适当的探索或拓展性内容补充,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应该很有好处。
课堂教学是很朴素实在的事情,适合开拳就打的时候,一定不要花拳绣腿设计花样画蛇添足,例如:课本上写的很明白的方法或过程不要再去让学生猜想或探究,他肯定看过书了还探什么?究什么?不过是领会理解罢了。教师的用心应放在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和揭示本质的点拨上。无论是“导学案”上的点拨质疑还是课堂上的教学举措,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否需要教师做,需要教师怎么做,最大限度的减少不顾学生实际的随意的教学举措。
一、导学案书写:
1、对阅读的点拨,要写明阅读的范围(一般应安排分段阅读),明确完成部分阅读后学生达到什么要求,如用一句话概括出某一概念的关键内涵,说出某一过程的关键步骤,要写出对某些难理解的概念中关键词语的提示或质疑,总之是把启发思维或揭示本质的话写在导学案上,一般不要设计让学生从书上找重要词去填空此类问题,因为学生急于找填空题的答案从而导致不认真读书。
2、导练,对于自行解决有困难的练习题,应写明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或从解题方法角度进行提示,比如:从过程考虑、初始状态考虑。解题后的有关要求,如:有无其他做法、是否要求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概括总结等内容,也应在导练的位置写明。
3、导思,应对思考的角度、关键语句、原理依据等进行质疑或必要的提示,对某些需要仔细斟酌的文字应提出相应要求,应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4、给学习效率不同的同学安排有选择弹性的学习内容(也可在课堂进程中体现),以保证不浪费学习效率高的部分同学的学习时间。
5、课本上的原文和原题一般不要再照搬到“导学案”上,因为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看书的,课本必然是长期保存的东西。
6、“导学案”上应尽可能设计一些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关键内容的话,或值得学生深思的提示或质疑,少设置让学生作答的简单填空。
二、课堂操作:
通过前四周听课,发现导学案在课堂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现汇总如下:
1、不重视讨论环节的安排和要求,讨论仅仅是设计成小组或同桌同学之间只研讨他们自己自学中遇到的的问题,而导学案实际上是要求同一小组的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深度,以此,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对学生存在问题或理解不了的问题,不是点拨而是讲解,“先学后教”变成了“先学后讲”。教师对学生认识或思维的障碍真正明确后,再决定是通过讨论还是点拨或者是讲解来解决。
3、对重要内容和概念的教学时间安排上,不要为做很多题而匆匆处理完内容和概念,要给学生揣摩概念、体会做法依据、领悟精髓的时间,理解透了应用才灵活。处理知识和内容不要急促和粗糙,要让学生先认真看书再做题,透彻理解知识之后再做题,不要以练习代领悟,从听课情况来看,练习题目多数偏多,学生做的多而不透。
4、要重视学生反馈的安排和处置,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一个同学表达时应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准确理解和判断正误,并准备补充和质疑,无论哪个教学环节老师在课堂上都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老师的教学举措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去定的。
5、教师不要随便解释(学生说的很好了教师就不要再解释),或发问(学生说的很完备了老师就不要再问还有什么补充或不同意见),要特别注意避免简单的问答式或判断式质疑。
6、“导学案”上的问题或教师课堂上临时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提出就急于让学生回答,更不要提出问题学生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讲解。
三、几点建议
1、“导学案”宜于一个备课小组编写一个单元,这样可以保证单元设计的完整性和统筹安排。刚刚开始难以实行,各教学组应逐步调整,尽快按这一要求组织编写。
2、不同层次的班级一般应设计和使用不同的“导学案”,快班用的“导学案”拿到慢班再删几个难题的做法,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积极性都是一种伤害,应该设计出适合本层次学生的“导学案”。
3、“导学案”宜于在上课时发给学生,这样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掌控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以学定教。而自习则更适合安排学生作业、练习、和预习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