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课”
作者:张学青
从前,吴江有个小学语文中心组,力挺这个中心组的,是分管小学教学的副局长。每次活动,他都坚持走进课堂。他说别以为体育老师出身就听不懂语文课,反正坐在教室里不觉得时间长的课就是好课。
我喜欢这样朴素的好课观。但也有人反对:成人的想法如何代替孩子的感觉?
好吧,那就看课堂上的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种好课观在小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提出课好不好,要看课堂上学生的状态,而非其他听课者的感受或标准。
然而,我又无法完全被说服。我想起了在上海听的一堂高年级英语阅读课。课堂很沉静,甚至看不到一个学生举手,但老师目光所至,几乎每个学生都能“侃侃而谈”——我看不到小手如林,却看到了班上几乎所有孩子思维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生长。
我自知认知水平有限,所谈不过是“盲人摸象”。顺着这一现象“摸”过去,我“摸”到的是——好课堂以谁为中心。
理想的课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为伟大的事物的魅力所凝聚”。这个伟大的事物,便是人类所永远倾心的知识、真理、“道”和“光”。我理想中的课堂,应有一股“真气”,它把人吸引进去,叫人沉浸其中,每个人努力从自我内部“引出”智慧的内核,去接近伟大的事物。
构筑理想课堂,依赖的是优秀的教师。“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阐述的这段话,道出了优秀教学的真谛。
暑假前,读到了这样一个课堂案例。学生学的内容是“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和劣势”。教师先让学生分成4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组搭出来的纸塔最高、最牢固,同时规定:第一组如何搭这个塔由小组里长得最高的人决定;第二组的决策则实行表决制,所有决策都必须通过半数以上组员同意后方可执行;第三组的决策由两名最年长的学生做出;第四组的任何决策都需要获得全体组员的一致通过。游戏结束后,各组分别派出代表,汇报本组完成任务的过程、结果和体会,着重解释小组内的决策方式。最后教师将决策方式引导到政府的类型上。
我虽没有身临其境感受这个课堂,却不能不为这个美国教师的“编织能力”叫好:他把教材、知识、学生的游戏、人际的交往、切身的体验等进行了有意义的“编织”,从而实现了情趣、知识与能力的多赢。
假期里,坐火车远行,一路阅读《王栋生(笔名吴非)作文教学笔记》。书中有一辑《难忘的作文课》,以实录的形式呈现了王栋生的系列作文课。这些作文实录,貌似随意地和学生聊天,不讲结构,不求完整,长长短短,聊到哪儿算哪儿,我却完全被吸引。他的课堂,有一股沛然之气,流转着生命的汁液,弥漫在接近他的人身旁。正如纪伯伦说的:“真正有智慧的老师不会仅仅传授知识给学生,他还会传授更珍贵的东西——信念和热忱。真正的智者不会手把手地带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只会带学生走向自身能够理解的那扇门。”
(作者系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副校长)
(摘自《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