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三

树立大质量观加快“普高”步伐

发布时间:2013-10-24 点击量:2294

树立大质量观加快“普高”步伐

广东   吴汉召

高中阶段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高其普及程度,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高只是一个手段,而非教育的目的。因而,伴随着普高进程的加快而产生出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高中教育质量的问题。

  毋庸讳言,目前的高中阶段教育,在过强的功利目的的影响下,教育质量呈现出单一、畸形的发展趋势。普通高中过分关注升学率,职业高中则过分强调升学和就业。特别是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单一的质量评价观,极易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离教育本质的轨道渐行渐远,其最直接的表现是,没能考上大学的多数高中毕业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缺陷。另一方面,从就业来看,高中(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并没有表现出比初中毕业生更明显的优势。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长送子女读高中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普高进程。

  实际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自立于社会的独立个体,教育质量最终要靠社会来评价,因此,有必要树立一种社会评价的大质量观,以指导整个高中,特别是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不断提高高中教育质量,促进高中教育发展。

  大质量观就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以学生所获得的综合素质状况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

  什么是大质量观?简而言之,大质量观就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以学生所获得的综合素质状况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不仅仅是以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为评价标准。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把学校的教育质量放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来考量。与传统的质量评价体系相比,大质量观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从评价内容看,传统的评价体系一般注重教育本身的特点,也就是更多地从教育的技术层面上进行评价。作为大质量观,在评价高中教育质量时,其内容则更加广泛,而且更加注重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与社会需要的联系,与个人生存能力的联系,注重教育为个人成长奠定基础的功能。

  从评价对象看,一般的评价体系更注重学校或整体学生,即从宏观上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与调控。在大质量观体系里,更加注重学生个体,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

  从评价主体看,传统的质量评价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其评价的主体范围狭小。大质量观的评价主体则涉及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从评价过程看,传统的质量评估作为督学的内容之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检测。而在大质量观评价体系里,评价是一个长期的经受社会检验的过程。

  从评价结果看,传统评价体系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规范,而大质量观的评价则更加注重实际,更加注重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大质量观应更多地存在于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当中,并以此来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一种更加广阔的质量评价标准,大质量观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如果建立一个可操作性强的量化评估体系,难度较大,而且以我们当前的形势而言,大质量观应更多地存在于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当中,并以此来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

  从观念上看,应着眼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着眼学生,摒教书,兴教人。在大质量观的体系里,作为学校和教师,应从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把教学大纲作为一种教育学生的参考,创造性地进行灵活处理,最终达到教人的目的。

  第二,着眼成长,摒分数,兴素质。在大质量观的指导下,应正确处理取得分数与提高综合素质的关系,着眼于素质,把分数看作是提高素质之后的必然。

  第三,着眼成才,摒升学,兴综合。作为学校和教师要把高中阶段教育当作一个独立的阶段,从学生面向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从教学来看,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减少知识学习时间,增加人文教育时间。

  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当前整个高中教育的致命缺陷。高中阶段学校过分注重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基本上抛弃了人文内容的教育。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调整课程结构。真正把校本课程落到实处,根据学校及当地实际增加有关本地区经济、文化等的调查与分析的内容,把教育与当地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要改革授课模式。当前高中课程中人文学科并不少,贯彻大质量观理念,就要从这些课程的教学改革入手,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

  第二,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活动教学时间。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高中阶段的教学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这种封闭状态一方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使教育与社会割裂开来,不利于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突破课堂局限,以活动教学代替课堂教学,以社会代替教室,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积极组织社会实践。

  第三,减少说教灌输时间,增加参与体验时间。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参与体验,通过体验进行思考对比,引导学生把加强自我修养当作一种习惯。

树立和落实大质量观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唯有真正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才能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

  全面提高高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提升。

  大质量观对提高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意义在于,强调培养学生认识并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人,在大质量观的指导下,我们注重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注重教育的开放性,既不把高中阶段教育仅仅看作是初中阶段教育的简单延续,也不把高中阶段教育仅仅看作是大学的预科,而是把它作为人成长的一个独立阶段,强调这个阶段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意义和作用。

  全面提高高中阶段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等于高中阶段学校质量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仅是升学率的提高,而且要真正体现出高中教育比初中教育的高级性,体现出高中毕业生比初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道德意识,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全社会真正意识到高中毕业生无论从哪方面均胜于初中毕业生,使全社会认可高中阶段教育,从而激发家长送子女读高中的积极性,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

  全面转变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大质量观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理念,贯彻这种理念,必然引起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全面变革。尽管我们提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就高中阶段学校而言,应试教育呈愈演愈烈之势。作为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改变教育理念,实施全新的教育模式,以事实说话,以质量说话,真正改变社会对高考的顶礼膜拜、对应试的执著,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当然,大质量观的普及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质量观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教育质量观,其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程度较高。就教育本身来说,受师资水平的影响较大。因此,树立和落实大质量观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唯有真正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才能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却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