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三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

发布时间:2013-10-24 点击量:3263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

在广东省深圳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看来,一味地练习、考试,只会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熄灭。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做一个真实的,也是真诚的阅读者。你们先读原诗、原著和相关的阅读材料,之后你们再提出问题。学问学问,是你们来问,最后还得你们自己来学。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高中语文模块课程专题教学研讨会上的一节语文公开课上,广东省深圳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对听课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们这样说。

吴泓,以及他基于网络平台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已被多家媒体报道,学生南天的《我不得不反思我在中学的语文教育中得到了什么》博文,更是引发了业内语文教育研究者及语文教师的关注与思考。

  老师讲得精彩,为何换不来学生的精彩?

  老师讲得精彩,怎么换不来学生的精彩?哪里出了问题?当年吴泓就是追寻着这个问题,一步步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轨,走上了今天的叛逆之路。也恰恰是这一叛逆,为语文教育蹚出了一条富有生命活力的变革之路。

  对于吴泓老师的开场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秋玲博士这样评述,这句话正突出了模块课程·专题学习的两个特点:问题是真实学习情境下学生自己的真问题;问题的解决是靠学生自己的阅读去解决。

  模块课程·专题学习的课堂上听不到老师精彩的讲授,看不到老师演课时的娴熟技巧,也看不到师问生答的热闹,但这寂静的课堂上有的是每个学生各自忙碌的身影,高速运转的头脑以及智慧的思考。这是张秋玲博士写下的观感。10年来,吴泓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了《诗经》《论语》《中国近代史》《到灯塔去》《局外人》《鼠疫》《呐喊》《彷徨》等中外经典名篇以及苏轼、王安石、李白、杜甫等名家的名作。

  课堂上没有教师、学生之分,师生共享学习资源;在研讨、争辩中解决每一个问题,克服一个个阅读障碍。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再只是个教书的人,在和学生的对话中也是一个受教者。如此的教学并没有完全消解教师的权威性,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具体实施仍具有一定的设计权、自治权和决定权。

  无疑,这更是一种大容量、高思维强度、高标准、短周期、小课程的语文学习方式:高一的一个专题10万字左右渐进到高二的20万字以上;从高一年级开始到高二年级结束,语言思维的发展要达到从感悟思辨再到研究的程度;一个专题一个核心,由20—50篇文章组合而成,一般用10—30天时间完成。

  冲破樊篱,精神和言语如何共生

  在当今这个处处有评价、时时需考试的时代,课堂内的任何一场变革都不能脱离考试而独存。

  在吴泓看来,一味地练习、考试,只会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熄灭。语文学习是一个就言而得意据意而择言的过程,一个通过言语世界的学习和拓展达到精神世界的深邃和丰盈的过程,是精神和言语共生的过程。

  什么决定了想什么,什么决定了说什么和写什么;学生的思想质量和写作质量,取决于他们阅读的质量,也决定了他们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吴泓常常这样向人们解释,小学及初中学段,教学应从言语层面切入,侧重于先技后道、由技悟道;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从精神思想的层面切入,先道后技,由道悟技,以道御技。古代文艺理论主张的文以意为主意在笔先以意役法正是此理。

  自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坐在同一间教室的学生就被教育者要求发出同一种声音,完成同一个动作,走向同一个目的地。而模块课程·专题学习,通过集中时间和精力的学习,引领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上耕耘,吸引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去自由博览与深究。

  跟着吴泓一起走过的学生这样回忆:在《花木兰》观感中,我写了好几个关于——关于战争、关于生命、关于时代……我不会去理睬它究竟像不像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但都是我灵感的记录。而且我也享受思考带给我的快乐,原来思考也能成为一种习惯。

  这种教学的突破点在于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整体观念的改变——改变其人才观,改变其课程观,改变其教学观,倡导班级授课制下尊重个性差异的自主学习,强调专题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双生成。张秋玲表示,材料不断积累,思想层层积淀,分解化合,发酵蒸馏,就会凝结成一种对社会、人生的个体认识,即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就会去陈言而留真意,除粗秽而存精气,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发;就能够彻底改变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要说不能说,要写写不好的现状。

  做与不做:考量着教师的勇气

  每每有教师感叹于专题学习的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言论令人瞠目时,伴随而来的就是好是好,可我没有吴老师那样的学养

  谁都不是天生就有学养的,学养是一个人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中吸收、积淀而成的。为了引领学生研读经典电影,吴泓自己就先采买了一批与电影有关的书籍,在网上广览世界经典电影,广阅各类见解各异的影评及电影发展史,然后才有选择地一步步推荐给学生观看、阅读。

  这条路从形式上看很容易模仿、学习,其实是一条比较难走的路。张秋玲说,虽然有些老师也在对这种方式的探索中进行着模块学习,但因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学生学力的不信任,往往只是小打小闹,走着走着,就又回到了一本教材捧手里从头解到尾的课堂。最后,教学的重心就只剩下应对考试这一点上了。

  基于自己多年对高考命题质量的研究,张秋玲说,如今高考试卷上考查的内容、选用的材料、命题的形式均体现着当今国际评价协会所提倡的测评理念。她指出,不是高考评价制约着当今的课程改革,而是盛行的各种违反语文教育规律的模式、流派、口号以及在这之下的各式各样随性随意的阶段性考试,严重地制约着我们的考评理念同国际评价体系的对接,致使语文教学理念远远落后于评价理念。(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