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情怀
发布人:高2003级15班 郑港 发布时间:2005-08-01 点击量: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埋香冢前一首悲凉的《葬花吟》令那个接近黄昏的时分中飘溢着一种使人心尖微微发酸的感情。醉人的花香,柔和的夕阳,却因一个哭泣的身影而变得凄凉。一个在暮风中抖动的身影,一张因泪水而泛红的容颜,便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成为一副绝美的画卷。她就是林黛玉。
印象中的林黛玉总是“白衣胜雪,面带泪痕”。而却总记不得她的容貌。只是想起曹雪芹的两句描述:“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但这又是怎样的眉毛,怎样的眼睛,又是怎样的神态呢?一想到这些,原来清晰的林妹妹的形象便又变得模糊起来。于是,便自我安慰道:眉毛是林妹妹的眉毛,眼睛是林妹妹的眼睛,动作是林妹妹的动作。一想到这些,似乎林黛玉的美就在清晰与模糊之间。美得神秘,美得超然。
有人说林黛玉是以病为美,正如断臂的维纳斯,美在凄艳,美在缺陷。而我却不敢苟同。病态的美带给人们的并非直接美的感受,它唤起的往往是人们对林妹妹的怜惜之情,或是间接的美感。而真正给林黛玉带上美的光环的则是她的才学。
黛玉诗词是她才学的最佳体现。她的诗词似有一股幽怨,一股惊艳,一股尘世间至沉至痛的悲哀,一股红尘中最爱最怜的欣喜。“若将人类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一首《桃花行》将闺中女儿的哀愁演绎得淋漓尽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一曲《秋窗风雨夕》尽道孤苦无助的心酸。“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到何如楚帐中。”一首《虞姬》将骨中傲气展现于众,一声“冷月葬花魂”又将自己勇于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烈展现得远胜须眉。一个弱不禁风的身体中蕴含的却是一颗坚强、冷傲的心。这颗心便使刚柔两种色彩在黛玉身上融合,成就了娇而不媚,柔而不弱的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