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四

千古豪情

发布人:2004级18班 张阳    发布时间:2005-11-04 点击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东坡词,听其与天地的壮丽对话,不难发现,那明月,水光,箫声,凉气,墨迹,酒香的意象中,跃现的正是他最旷达的人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难以多得的文人。他既不重复唐代李杜的浪漫沉郁风格,又敢于突破北宋婉弱纤靡的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变绮丽婉媚为清雄刚健,形成一代崭新词风。 同是山水,早期的“花间词人”常取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归极浦得,温和明媚,而苏轼笔下却是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的宽广博大,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高大雄健。 在苏轼的笔下跃然而出的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出猎太守,还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青年才俊,他为宋词塑造叱诧风云的英雄形象开了先河。 东坡先生命运多舛。朋友的出卖,扑风捉影的诬陷,罪名的笼罩,他有过丢官保命的侥幸和穷途末路的绝望,也有过被放逐的寂寞。于是他的豪放难免有一丝阴影,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曾做过“我欲乘风归去”的奇想,却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心态。然而他在人生如逆旅的慨叹之后,依然能写出“道人生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极富理趣的名句。 豪放词人并非没有柔情,苏轼也非无泪男儿,一曲苏词《江城子》道尽人世悲凉,一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洒尽天下离人泪。 或刚或柔的文字展现的是豪放词人真实而立体的人性。那豪情,是他们笑看千古的狂傲;那豪情,是英雄建功立业的理想;那豪情,是志士忠贞耿介的人格。这豪情,流淌于作者笔下,文字如天地奇观;这豪情,融注于人生,人格愈趋高尚;这豪情,展放于“世海”,入世态度更趋积极。 往事千古,今人至今还在为赤壁矶旁孤傲的灵魂而潸然泪下,为那些遥远的文字而击节赞叹——就因为,那力透纸背的刚劲,那跨越千年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