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刘邦与项羽
发布人:06级13班 姜聪聪 发布时间:2008-05-28 点击量:
继秦一统天下以后,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楚汉争霸。以汉王刘邦和霸王项羽为首的两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以原本势力较弱的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其中不乏有其二人的原因。
项羽二十四岁起兵,创造了战必胜,攻必取的神话。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破秦军,更是在诸侯中树立了威信,他担得起西楚霸王这一称号。在我们眼中,他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但他也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我们在钦慕他的同时对他也含有几分怜悯之情,会替他鸣不平,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他的失败与他的自身因素是分不开的。
对于刘邦,有人也许认为他只是一个“好酒及色”的无赖形象,对他嗤之以鼻,我却不然。“人无完人”,我们不可以因一点瑕疵而否定一块宝玉的价值,更不能因一个人的些许缺点而否定一个人的价值。
自古以来称王者都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仁爱恻隐,十分爱惜百姓。他欲王关中,首先做的是与民约法三章,军纪严明,取得了关中百姓“恐沛公不为秦王”的效果。在这一点上,项羽却显示出了他残暴的一面,他坑杀俘虏,纵火咸阳,在很大程度上失掉了民心,也就输刘邦一截。
再者,刘邦礼贤下士,他深知手下谋士良将的才能,并且可以很好的任用他们,让他们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才智,并把他们笼络在自己周围,为其效力,于是他身边拥有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而在此点上项羽又输刘邦一筹,他独断专行,有一谋士范增却不能为用,刻好了官印却不舍得发给分封的功臣,致使许多将才背楚降汉。
有人会说刘邦对下属好是表面的,实则暗地里也仍存猜忌之心。这点我们无须责备,因为他要做的是一个帝王,所以他必须谨慎,这也许是古时帝王的共性。历史上以开明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也在其晚年对文武全才的徐世勋猜忌,并贬谪疏远了他吗?
还有,刘邦善于纳谏,并且十分机智,他那句“且为之奈何”也许就是他一个很好的写照。只要是属于提出的建议,他认为是对的,那就毫无疑问会采用,对张良、萧何如此,对陈平亦如此。而项羽呢?他仅一范增,却不肯听从其建议,终在鸿门宴上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后时机。
垓下兵败,项羽语:“此天亡我也,非用兵之罪也。”无心再战,仅一次的失败就使英雄心灰意冷,而当初“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也随之而黯然失色。而刘邦呢?虽然在与项羽对战中,他多次失败,但他从未心灰意冷,他坚持不懈,这点常人很难做到,也正是他的坚持换来了他最后的胜利。
但我们也应看到刘邦无情冷酷,项羽柔情的一面。刘邦曾做过“推堕孝忠、鲁元车下”的无情事,说过“幸而分吾一杯羹”的不孝话。“生者,养者父母也”,“虎毒不食子”,对父母和子女的无情让人感觉心寒,虽说“无毒不丈夫”,但为做帝王而不择手段,对百姓能够仁慈,对亲人却如此冷酷,实在让人感慨万端!而项羽在兵败时落下了英雄泪,想的是“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儿女柔情,也令我们动容。
你也许会痛恨那在项羽兵败时故意指错路的田父,“若无他,项羽又怎会被追兵追上?”但我们应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古之战乱,最苦者百姓也,张养浩不就曾发出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吗?无论刘邦与项羽谁胜谁负,只要双方局面僵持一天,战乱就会存在一天,天下的黎民百姓也就会遭难一天,而只有双方中一方败下阵来,方可换得天下太平,百姓方可过安宁之日。
或许多数人希望胜的一方是项羽,一统天下的是项羽,我则更偏重于刘邦。在我看来,项羽残暴的一面只允许他做的角色是“霸王”,或是作战英勇的将军或是不谙机谋的武夫。因为他是性情中人,是感性之人,他抛舍不掉他的真性情,即使他创造过战斗史中的神话,却也难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有人评价项羽为“本色英雄”。
而刘邦确实是适合做帝王的,他出身平民,懂得最基层百姓的需求,也就得到了民心。他善于纳谏,灵于机变,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身旁的有智之士,在关键的时刻可以快刀斩乱麻,当即立断,具有极强的自制力以及常人难以具备的坚持不懈的品质,所以具备了政治家优秀才能的帝王刘邦被人称为“时势英雄”。
所以当“本色英雄”遇上了“时势英雄”,胜出的一方自然就属“时势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