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农历 乙巳年(蛇)六月廿五

苦旅的文化——我读《寻觅中华》

发布人:2008级20班 衣芸菲    发布时间:2010-10-21 点击量:

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艺术,也不失其艰涩。 ——题记余秋雨的《寻觅中华》引领我进入中国历史文化的长廊,感受始于黄帝蚩尤,延及诸子百家,乃至整个盛唐时期的中国文化,充分而又细腻地领略了中华大地各具个性与魅力的地域文化。读后心里不觉一惊,获益匪浅。除了饱含对中华文明的敬仰外,也不乏对千年风霜中淘不尽的精髓而拍案,更钦佩于文化探索之先人,虽历千载,亦不能掩其光华。其一:孔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孔子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对于一个人来说,“在路上”简单,“一直在路上”很难,“一直在一条艰难的路上,虽百死而无悔”,若真能做到者,凤毛麟角,非普通之人所能及,唯有大圣大贤。所以,孔子被称为,圣人。对于只要一呼即唾手可得的富贵视若浮云,丝毫不萦绕于怀。只为了去探索一条属于他们自己,忠于他们内心的“道”。执着的坚持一生只去做一件事情,这,就是生命的厚度,不以时间而消磨的厚度。所以今天的我们仍然能从这些诸子典籍中看出一种生命的张力,他在用生命去完成学说,用学说去改造生命。这被尊为人性的光辉。它能够穿透两千余年的历史迷雾,照射到今天,并且,将一直照射下去,将一切肤浅照的无所遁形...... 其二:李白在书中,记录了这样一句话:“在巨大的政治乱局中,最痛苦的事百姓,最狼狈的是诗人。诗人为什么狼狈?第一,因为他们敏感,满目疮痍使他们五内俱焚;第二,是因为他们自信,一见危难就想按照自己的逻辑采取行动;第三,是因为他们幼稚,不知道乱世逻辑和他们的心理逻辑全然不同,他们的行动不仅处处碰壁,而且显得可怜可笑。”或许吧,李白完整的演绎了全过程。我们对于李白,从来都是对其诗歌造诣的赞美;杯一碰,就是一个境界;笔一收,就是一个世界;头一仰,就是一派风景。不错,长风当歌皓月当空,与杯与影与月,铸成不朽风景,眉宇一皱就是一条蜀道,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当我们走进李白这个人本身,却会发现对于仕途和功名的追求,李白或许看的比诗文更重。诗是他的才气,政治却是他的抱负和梦想。之中带有一点理想化的狂热,本身就非常的危险和脆弱,在现实逼进他的时候,将他消磨。最终,他在政途上被抛弃了,但是自然家园的回归则是真性情的自由释放。先前的迷茫,不过是不小心走的弯路,于是今后与山水相看两不厌,在没有身处尴尬的痛苦。其三:屈原余秋雨讲到:“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但,实际上确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他对屈原自沉汨罗江的选择有着深刻的理解:当然又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因此,他也就从文化的边缘走到了中心。” 读到这段话,我不自觉的鼓起掌来。是啊,一个多愁善感的孤独生命发出的声音似乎无力改易国计民生,却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低头思考自己的生命。常言道:“书读百遍方知其真意。”一两遍而能知其真髓之万一已该满足。姑且不说其它收获,只此一种人格的感悟就当庆幸。《寻觅中华》详细系统地表述了余秋雨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我们感慨:文化苦旅,苦旅的文化!我们深刻的铭记当西方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时,只有一个王道士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才有了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的大尴尬。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难道剩下的仅仅是惋惜?或许,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正在滴血。当泰山脚下的岱庙里的古碑被砸碎砌到墙角下时,又有几人为之痛心疾首?当我们学会在西方的圣诞节,互赠卡片之时,可否记起我们的陀螺还有风筝?可否记起大门上贴对联的情景?中秋节不懂得赏月,端午节不吃粽子不挂香袋,重阳节没有登高赏菊……这么多的“没有”和“不”,在昭示着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无奈,当我们眼看着生肖变成星座,月老变成丘比特,葫芦娃变成芭比娃娃,我们是否还有勇气面对我们夸大了的民族风俗?但我懂得,余秋雨想告诉我们的还是:希望中华文化能够与全球文明亲切相融,偶尔有闪现出一点几千年积累的高贵。这不是出于炫耀,只是因为所有的古文明只剩下这么一支了,它应该承担一点时间所交给的任务,让它成为人类是以生存,和谐生存的积极参与者。这是文化的诉求,也是我们的诉求!在书序中提到:“任何一部真正的历史,起点总是一堆又一堆的资料,终点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悟。不错,这是一个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史,余秋雨锻铸了它,它也锻铸了余秋雨。”这本书,让我记住了气吞山河,怀抱千里的黄帝与和平务实,厚德载物的炎帝之间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那“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的曹操、那“文滔武略却下场凄凉”的曹植、那“博闻强识,克广德心”的曹丕;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周游六国四处讲学”的孔子;那在“旌旗蔽空尘涨天”时,依旧使得“壮士如虹气千丈”的成吉思汗……他们就像座座耸立的高塔,永久停驻在心头,那高度的智慧,玄妙的哲理,时时刻刻都在涤荡着我的心灵。他以不再是一个隶属者,而是统治者,在身体与灵魂的交汇中前行。 寻觅中华,觅得一份深沉与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