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条老街
发布人:05级23班 付强 发布时间:2008-05-28 点击量:
还是那一条老街,十三年了,我竟没再从这里走过,哪怕只做个匆匆过客,可是我也没有。
今天,我又站在通往老街的十字路口,向前走,是美丽又繁华的欧式街道,而我却选择转向这条冷清又狭窄的老街,去寻找那些曾经深刻又渐渐模糊的记忆。
记忆从这里开始。
我独自一人在这条街道上走着,观望着。快过年了,街两边的店铺都关门了。冷冷清清的街道,伴着冬天的寒风,一起渲染着凄清的氛围。我感到冷了,于是想加快脚步。可我不能,街两旁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勾起我的记忆。太多记忆了,压着我的脚步,使我几乎不能快走一步,只能这样慢慢走过,也慢慢走过一点一点的记忆。
终于我走到记忆中的村庄。虽然不远处的城区已是高楼林立,这里却还是一幅古朴模样。低矮的砖瓦平房依旧如从前一样参差不齐地立着,只是那些原本就苍老的墙皮比从前更加沧桑。房前的树并不比我印象中的树粗多少,也如从前一样在风中有气无力地靠墙站着,偶尔还能听见乌鸦苍白地哀鸣。显然,这片村落与从前相比并无明显的变化。可经过它,风景却与从前大不相同了。
穿过村子就是通往我的学校的路了。虽然这条路我只走了一年多,却依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年漫长的假期使懒惰的人们都躲在家里了,路上的行人少之又少。我缓缓地向前走,一抬头,学校已呈现在我眼前。校内校外一片寂静,校门前一大片全是平坦的水泥地,这与我记忆中的学校相差甚远。我似乎开始明白,有些东西只停留在我的记忆里,而现实是永远在变化的。
记忆中,水泥地这一端是一座小桥,桥下是狭长而温柔的小河。记忆中的小河就像徐志摩心中的康桥一样美,软泥上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小鱼在水草间无忧无虑地穿梭。从前我总是在放学后在小桥低矮的护栏上坐一会儿,看水草随水的流动摇摆,看小鱼在我的视线中快乐地游过。顽皮的小孩总喜欢往小河里丢小石子儿,让平静的小河泛起圈圈波纹。河边垂钓的老人总是笑着看河边的小孩儿,孩子们也喜欢围在老人身边,数鱼篓里的鱼,总有聪明又讨人喜欢的孩子能从老人手中“骗”来一两条鱼。那时的我们总是天真而快乐着!而现在,除了桥的护栏依旧在道路两旁证明着这里曾经是条河外,已没有什么迹象能让人们想到这是条小河了。我不知道是否还有人会像我一样怀念那条逝去的河。大概没有人了。忙碌的生活中,还有谁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况且是与自己这样不相干的东西。不知是我之后哪届的孩子们见证了小河被埋葬的历史,但我可以确定,之后在水泥地上奔跑的孩子们一定比我们那些在河边嬉戏的孩子们少很多乐趣。
过了小桥,就是当时我们所谓的“小吃一条街”。精明的商人们抓住了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在校门口摆起各式各样的小摊。记得当年流行的食品有辣椒丝、唐僧肉、橡皮糖、千层饼等等。当时最让我着迷的是“鞋底饼”。所谓“鞋底饼”,是一种普通面饼,只因形状像极了鞋底,所以称为“鞋底饼”。过去每当放学,馋嘴的我就会冲到饼店前,用两毛钱换一张又厚又软的饼,在上面抹一层厚厚的鲜红的辣酱,然后迫不及待地咬一口,尽管会辣得眼泪哗哗地流,但仍会不顾一切地吃下去,然后再飞奔去买第二张。想到从前那种“欲罢不能”的乐趣,真叫人回味无穷。今天我顺着整条路走下去,直到校门口,始终不见“鞋底饼”的影子。它大概从我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市场秩序越来越好,唯独少了些乐趣。
终于到了多年未见的母校。看到她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容,我不禁感慨万千。中间建了漂亮的楼房,我对它很陌生,这座楼属于现在,不属于我的记忆。我径直走到我记忆中的学前班,昔日那几座简单的平房,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只能用于回忆它过去的样子。院子里的滑梯也不知去向,当年给我们欢笑的物件全都没了踪迹,这里有的只是我的记忆,有的只是我们曾经的欢声笑语。
沿着小路,我来到一年级时我的教学楼,墙面曾经鲜红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如今已成淡粉色。大块大块的墙皮已经受不住岁月的侵蚀,渐渐剥落了,露出鲜红的砖体。十三年了,也该是这般陈旧了,站在楼旁,闭上眼睛,众多小朋友在一起做广播体操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走上台阶,传统的绿漆木制大门仍然是从前的样子。教室也还是原来的教室,只是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从教学楼出来,顺着并不平整的旧路拐向办公楼。这是一条再熟悉不过的路了。当年我与老师多少次在这条路上欢笑着走过。我的老师曾经在这里工作,为我解题,在这里为我戴上红领巾,从这里举伞送我回家……老师我想您,可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找您,我不再像以前一样优秀。我也不知道您是否还认识我,能否偶尔想起我。我多想再坐在教室里,听您讲课,老师……
从办公楼走出来,我已无法阻止自己哭出来,现在已是“物是人非”,沿着楼前的小路,我走出了学校,又回到街上。
我终于发现属于我的几乎都不在了,但它们将永远存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