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放弃
发布人:06级06班 安婧 发布时间:2007-12-01 点击量:
凝视着镜子中我的眼睛,它陷在松弛的眼皮中,毫无生气。它是一口衰败的井,稀疏的睫毛使它更显得颓废。它是一口枯干的井,空洞洞的,没有清亮温暖的泪水,只在眼底深处丛生着大片大片向日葵般热烈的绝望。
这么干涩的眼睛还会流出感动的泪水吗?不会的,内心最柔软处感动的泉源已被冻结,就算迎着风,也不会有泪被吹落,只是更加干涩,更加干涩而已。
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一个孩子呢,一个眼睛不明亮心底也不明亮的孩子。我不知道。
从阴暗的教室去做课间操,厚重的冬季校服将我裹得密不透风。外面竟是艳阳高照,一切物体反射着金属般冷冽而强烈的光芒,晃得我睁不开眼,而我面色苍白地站在阳光下,接受阳光的洗礼。露在外面的每一寸肌肤都被炙烤着,而校服内,依旧是冰凉的我,炎热与冰冷,就这么奇怪地交融在我身上,我不由自主地打一个冷颤。然后就想起周嘉宁的一句话:“我需要阳光,让我漆黑,让我沸腾。”可没人给我时间,我的时间属于语文,英语,数学,但它们不属于我。按队列站好,脚下是下水道,利刃般的阳光没能射进去,里面依旧黑暗,不时泛上来陈腐的气息。明亮的阳光下,就这样依然死气沉沉。
就像我,就像我?
每天都在不停地写写算算,我竟没有时间去听一下广播,或者去散步。晚饭后从食堂出来,总能听到北边校园传来轻柔的音乐。脚步迟疑,我依然走回教学楼,路上,我想起高一暮色四合时,总会漫步在校园里,略凉的风吹来,使人不禁陶醉其中。一步,一步,每一步都是不同的感觉,透明的空气被分割成界限分明的音域,在两个音响的中线处,前后就是两个分明的世界。往前跨一步,声音来自前方;往后退一步,乐声又从后面传来。
两个分明的世界。
高一和高二,是两个分明的世界。
文学社开会,负责通知的同学来告诉我,我说好。可晚上,我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算那道已花费我一节课的数学题,平静得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第一次参加文学社会议时的紧张、喜悦都烟消云散了。
晚自习后,我照常洗漱,可是那个晚上,我却很久没有睡着,黑暗之中我睁大双眼,觉得自己像一只迷失的猫。“就这样吧,放弃了……”
可几天后,那个同学给我送来了三十六期《弘毅》初稿,让我看看里面是否有错别字。我先是惊讶,后来是满满的感动,没想到自己竟也可以参与《弘毅》的“制作”。在那一刻,我知道,想放弃《弘毅》,很难,而自己的梦想,依然还在。
从开学以来,总是觉得很压抑,偶尔做题的间隙看一眼外面的天空,就会掉下眼泪来。压抑的结果就是非常想家,想那种亲切自由的气息。
“家是温暖的港湾”,这句不知被多少人说过多少次的话,却让我觉得十分贴切。地理老师说,港湾修建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水深且能避风浪。家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吧,有深似海的爱还有无尽的保护。
“喂,妈,是我。”
“嗯,我很好,一点都不想家。”
“没什么事,我挂电话了。”
放下电话,抬起头,闭上眼睛让泪水退去。很多事情都不想被父母知道,他们知道也只是白白让他们担心罢了。而且我也知道,父母工作很累,并不像在电话中所说的那样轻松,一根电话线,让两边的人费尽心思。
“homesick”,是英语中“想家”的意思,我觉得这个词真好,因为我已患上了一种“想家的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生活也慢慢地习惯了。郭敬明有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生活的繁忙与空洞交织成一张铺天盖地的网,我在网中央神色安详地坐着,没有逃跑的欲望与冲动。”我想现在的我也是这样,平静接受这一切,相信明天的太阳会是新的。
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同宿舍的几个同学正在学习,手电筒微弱的光芒在平滑的墙壁上映出一个个的光晕,一如希望般摇摇晃晃,却始终不灭。
心中存着希望,便会有追逐梦想的力量。
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