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三

岗位尽职责 平凡写人生――记我校优秀数学教师张冀民

发布人:校刊编辑部    发布时间:2006-06-07 点击量:

张冀民老师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在十七年的教学生涯中,张老师怀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对教育事业,对所教的学生无私地奉献着才智和青春,奉献着一个教师的爱心。她以优良的师德师表形象,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出了一项项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受到了领导、教师的称赞,得到了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好评。 一、 刻苦学习,埋头苦干,潜心教学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张老师则认为“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为了不断追求这门无止境的艺术,她迈出了不息的步伐。首先,她切实抓好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处理的总是一丝不苟,备课是前提,不管是平时上课还是上公开课,她都要翻阅大量有关的参考材料,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她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常常工作到深夜。特别到了高三,备课的时间更长,她把当年的资料几乎研读一遍,并及时了解高考最新动向,使选题更加具有针对性,真正做到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缸水”,她的教案总是学校最优秀的教案。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后作业、练习力求精而有代表性,以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前提,作业全批全改。单元过关题体现双基,试卷全批全改且精讲。就这样17年来,张冀民一直立足三尺讲台,默默耕耘,默默奉献,具备了较扎实的基本功。从课前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到课中导入新课、创设意境,到课后小结、效果反馈等,从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张冀民老师所教的毕业班1991年、1998年、2001年、2005年数学学科高考成绩均列全市高中第一名,1992年、1995年所教的数学学科高考成绩均列全市高中第二名。 教学之余,张冀民老师十分重视理论学习,1997年考入曲阜师范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她自费订阅了大量教学方面的书刊杂志,一有空就向书本学习,认真吸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更新观念,经常出示观摩课、示范课,2000年获市优质课一等奖,2002年6月获东营市教学能手。她也尝试作一些理论探索和数学教育研究,撰写了一些教学论文,如《重视试卷讲评,提高教学质量》获市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试卷讲评一、二、三》《学案导学式——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模式》在《东营教育研究》发表,论文《源于课本的三则解几考题》在《数理天地》发表。 二、 教书育人,热爱学生 张冀民老师深深知道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为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她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并于1998年6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这种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有毕业同学在给她的来信中写到:“我庆幸高中三年碰到了您。您的诲人不倦,您的谆谆教导,将永远铭刻我心。”还有的写到:“每当我们谈到您,满是骄傲和崇拜。我们会以您为榜样,努力做得最好。” 在对待学生问题上,张老师不以成绩定优劣,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关注,她的公平、公正、真诚、无私与爱心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喜爱、尊重与亲近。在教学方面,她注重培优补差,对于数学方面的特长生,帮助他们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这些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1998届学生王小超、陈爱霞分别以数学149、143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1999届学生李禄获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等奖,被山东大学提前录取,2001届学生孙娜以数学138高分考入清华大学。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间巡视时,张老师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对他们进行面对面的辅导,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课外辅导,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也能学好数学。1998届学生马丹刚转入她的班上时,数学成绩经常不及格,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张冀民老师对她晓之以理,做细致深入的思想工作,学习方法上不断指点,课下经常“开小灶”,最终马丹在高考中以数学141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2001届学生刘小明刚入学时中考成绩还不到全市统招线,数学成绩平平常常,在张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他个人的努力,最终在高考中以数学147的高分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冀民老师还热心资助家庭贫困生。1994年,一名家在农村的女生王增玲,因家庭非常贫苦,几次流露出辍学的念头。张老师了解到情况后,把她叫到自己家里,鼓励她要人穷志不穷,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有勇气,树立信念,没有克服不了的,并当即给她一些零用钱和学习用品。节假日,王增玲同学成了张老师家的常客,张老师不但经常资助她,帮助解决其生活困难,而且对她的学习和思想也不放松,每次考试后都与她一起分析考试得失,激励她好好学习1995年高考王增玲以令人满意的成绩考入烟台师范学院。从教十几年来,只要了解到所教的学生中有家境困难的,张老师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当教师就要当学生欢迎的教师”,这是张冀民老师始终追求的目标。桃花开了又谢了,燕子去了又来了,学生来了又走了,张冀民老师却捧着一颗心坚守在这儿,守卫着她的乐土,守望着一分平凡,在平凡中默默地奉献,用三寸长的“白铧犁”耕耘岁月,人生在爱的奉献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