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五

学习教育报《交通安全:关键在于开展全民教育》、《防范校园踩踏:依靠科学管理教育》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5-12-10 点击量:2276

《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8日、10日分别刊发了《交通安全:关键在于开展全民教育——我国学校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及对策》、《防范校园踩踏:依靠科学管理教育——中小学拥挤踩踏事故分析及对策》。 《交通安全:关键在于开展全民教育》报道分析了中小学生易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类型分别为:骑自行车违规、行人违反交通规则、校车车祸事故等。 学生上学放学途中成群结队侵占路面、打闹、骑自行车搭肩、撒把、随意横穿公路,狭窄的路面、飞快的车速、互相追逐较为普遍。在路上飚车、飞速骑自行车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已成为城市学生交通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行人违反交通规则在我国相当普遍,这也是中小学生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违反交通规则是导致中小学生受伤害的首要原因。而学生在上、下学路上嬉戏、打闹并由此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不在少数。 群体性挤踏事件是指在人员密集场所中,由于现场秩序失去控制,发生拥挤、混乱,导致大量人员被挤伤、窒息或踩踏致死的事故。《防范校园踩踏:依靠科学管理教育》指出了易发生群体性挤踏事件的场所主要有:影剧院、夜总会、录像厅、舞厅、卡拉OK厅、娱乐厅、保龄球馆、桑拿浴室等公共娱乐场所;旅馆、宾馆、饭店、大中型营业性餐馆;大中型商场、超市和室内市场;礼堂、大型展览馆、体育馆和20层以上的写字楼;摄影棚、演播室;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幼儿园;大中型医院。分析了发生群体性挤踏事件主观、客观原因,管理原因,心理原因和根本原因。群集现象是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硬件设施设计、使用不合理是造成群体性挤踏事件的客观原因;应急准备不足是造成群体性挤踏事件的管理方面的原因;恐慌心理的出现和扩散是灾难的放大器;公众安全素质有待提高是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文章对中小学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校园疏散安全的政策规定、防范措施、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和安全行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很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我校近一段时间以来,先后出台和修订完善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意见以及有关学生安全管理规定和措施,希望师生员工一并学习领会、贯彻执行,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行为到位,确保我校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校园疏散安全,不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学校安全管理委员会 200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