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5-04-07 点击量:2765
“破窗理论”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不同的街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车篷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放在另一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车窗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汽车就不见了。
依托这项试验,人们得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容易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进一步的暗示。在这种氛围中,犯罪就更容易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很容易使我们想起“防微杜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类说法。人的思想天生具有攀比性和从众性,一件好事能促使人们见贤思齐,同样,一件坏事得不到及时的制止与纠正,也会带来不良的社会效果。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制止与纠正,必然影响更多数人的理想信念;少数领导干部自我要求放松,生活贪图享乐,必然会对周围的干部群众造成负面的影响。这样的倾向不及时扼止,背离宗旨、丢掉本色、丧失优势便无可避免。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破窗理论”警示我们任何制度都有被破坏的可能,任何管理上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的祸端。必须持之以恒,堵塞可能存在隐患的漏洞,捍卫制度的权威性。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高度警觉那些看似偶然、轻微,但却背离了建设核心理念的“小过错”,既要及时修理“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又要给“打碎玻璃者”和周围的人以教训,防止类似现象的再度发生。如果缺乏捍卫制度的责任心,纵容更多的人加入“破窗者”的行列,再好的制度也会形同虚设。
亡羊补牢虽为美,莫若当初早筑篱。“破窗理论”启示我们严格落实制度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是确保事业安全的关键所在。在工作在生活中严格自我约束,摒弃侥幸心理。只有人人都不去打“玻璃”,人人都争做“玻璃”的守卫者,我们事业建设的“窗户”才能更加明亮、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