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营看到了农民的希望
发布时间:2005-01-07 点击量:1786
去年,以中共中央1号文件为起点,“三农”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粮食获得丰收,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
去年年末,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到山东东营农村进行了调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道出了一番肺腑之言———
过去东营生产落后、生活困难,曾有“山东北大荒”之称。而今,这个年轻城市已经跃居中国百强城市第37位。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存款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山东省17个市中名列第一。
农民的腰包鼓了。2003年,东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10元,比上年增长10.8%,是建市以来增收最多的一年。今天的东营是“五通四保四救助”: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中小学微机联网校校通,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教育救助、残疾人救助、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和灾害救助。
东营农村的条件和基础本来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迁?深深的“三农”情结,催动着我探究其中奥秘。
东营市打破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跳出“三农”抓“三农”,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按照“工农互补、城乡互动”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发展、工农协调推进的新路子。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东营市大刀阔斧地减轻农民负担。前两年,他们彻底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大力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果断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停收乡村公益事业金,使农民人均每年减少税赋100多元。今年将全部取消农业税。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东营市在加快发展城市社会事业的同时,把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集中用到了农村。发展农村教育;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有线电视“村村通”,家家户户都能收到几十个卫星频道。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76亿元,对各大灌区都进行了节水改扩建,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碱能改。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东营市的城镇保障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是领先的。农民不再为基本生活保障而担忧,不再为生病、养老等问题而困扰。
从山东东营农村的发展,我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希望。实践证明,只要带着真挚的感情,用心去干,“三农”问题就能解决好。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07日 第十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