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三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发布时间:2004-07-09 点击量:1386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论坛) 【副标题】 【日期】2004.07.08 【版次】第十三版 【版名】科教周刊 【作者】 卓立;孙蒲远 【主要内容】 卓立 孙蒲远 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时,记者问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这最重要的东西,说的就是习惯。   例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说起来简单,但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孩子长大后会吃大亏。有两个小例子说明这一习惯的重要:   北京一家企业招工,报酬丰厚。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如愿以偿。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总经理说:“我有点急事,你们等我10分钟。”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围住老板的办公桌,你翻文件,我看来信。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宣布:“面试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 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教授让他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一看实验室有电话,以为白打谁也不知道,一个小时内打了40分钟的电话给家里、给朋友。后来他被开除了。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要反复训练,有人计算过,一个好习惯至少要重复21次才有可能巩固。比如史家胡同小学一位老教师教的学生特别有礼貌,别人问她是怎么教的,她说就是训练出来的,文雅的谈吐和举止都是可以训练的。   有目的的训练很必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成年人是孩子的样板,孩子是成年人的镜子。成年人对人生的看法,对社会的评价,在金钱与尊严面前的选择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文革”刚刚结束恢复高考,考上最多的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影响使这些孩子没有放弃学习。这是好的影响。坏的影响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公交车上曾看到这样一幕:有人下车了,旁边一个作父亲的赶快把他的孩子按在座位上,孩子说:“我们把座位让给那个奶奶吧!”父亲厉声说:“你傻呀?”   当孩子刚有了好习惯的苗头,还要通过及时鼓励来强化。鼓励的方法很多,有语言、体态、神态、物质奖励等。但鼓励要具体,我们鼓励的是孩子的态度,是他们所做出的努力,而不是他们天生的优越条件。只要方法得当,我们不必吝啬夸奖,但轻易不要使用惩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惩罚是教育失败的根源。”没完没了的数落,不理睬孩子,不让吃饭,罚站,罚重抄作业……其结果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孩子犯了错误不是不许批评,没有批评就等于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批评的内容也要具体,不扣帽子,不下结论。“我看你好不了啦!”“我有你这么个孩子真倒霉!”这是成年人无能的表现。   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就是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艺术,就是讲究方法。多学一点教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就会提高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