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境界
发布时间:2004-08-23 点击量:1923
●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消灭人被物异化的现象,回归人的本质,提升人的素质,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即自由的人、自主的人和自觉的人
●小农经济意识和小商品经济意识,这两种既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对立,又与现代人文精神相背离的小生产社会心理和政治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便会滋生一些特有的社会问题
●营造人文精神生长机制的过程,既是人改造社会环境的实践过程,又是人依托社会环境的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
以人为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新生活的过程,同时是人自身得到不断改造和提升的过程。当前一个重大而现实的任务,是在加快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提升人的素质,建构人文精神,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第一,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的现代文明素质的提升,并放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位置。现代市场竞争,实质上是科技文化的竞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资源和基础动力。我国是后发展国家,要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竞争力,尤其要把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的投入,提升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否则,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地发展,更不会有持久的后劲。我国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无论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是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都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在现实国情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文化投入和文化生长,否则,急功近利、重利轻义,各种低层次的经济活动以及各类小生产意识的自发冲击,必然造成相当程度的文化失落,甚至有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素质的衰退。显然,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加大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文化投入,关键在于加强教育,发展科技,包括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现代文化素质。
第二,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文价值的追求,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终极价值取向。一般来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它很容易导致金钱拜物教、淡化人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的追求,甚至有可能把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对于人的本质来说,这是一种异化,异化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消灭人被物异化的现象,回归人的本质,提升人的素质,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即完全自由的人、自主的人和自觉的人。这就要求,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在人们从事的一切商品经济活动中,都必须自觉地关注人文社会价值,注重人文精神建构,用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根本价值尺度,来支配、规范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各种利益实体和商品生产经营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在遵循价值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的权益,而绝不能为追逐最大利润而损害社会利益和人的价值。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文化、教育、科学等非生产社会系统,更不能把追求经济利益当成发展动力和价值目标,而应以追求人文社会价值作为最高目标,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提供积极的公共服务,并且要把是否有利于人文精神和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判断一切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优劣、成绩大小的根本标准。
第三,注重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锻炼社会成员的民主能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前的社会是小生产如汪洋大海、小生产心理积淀极为深厚的社会。小生产心理的久远影响,不仅直接渗透于经济、文化领域,而且极为顽固而复杂地影响到政治上层建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特殊的人文环境。由小生产社会心理长久积淀而成的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是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最广泛也是最严重的人文政治障碍。我国现阶段的小生产意识残余,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小农经济意识,一种是小商品经济意识。不论是小农经济意识还是小商品经济意识,由它们赖以生长和依托的生产方式决定,他们既是愚昧文化的社会基础,又是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由它们外化的政治行为,都构成对社会现代化的逆反甚至破坏。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相互隔离。因此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小商品生产者政治要求的中心内容则是对私有利益的维护,由此小商品生产者自发的平等、自由要求很容易脱离社会整体利益,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最终又陷入对权力的崇拜和对专制政治的追求。这两种既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对立,又与现代人文精神相背离的小生产社会心理和政治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便会滋生一些特有的社会问题。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为各种打着科学招牌的封建愚昧文化肆意泛滥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二是为政治权力腐败行为提供了便利的社会条件。这两大严重社会问题警示我们,在广泛的社会层面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锻炼社会成员的民主能力,是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建构人文精神的一项重大的现实任务。
第四,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营造人文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生长机制。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某些人文社会环境失衡的情况下,尤其要注重营造有利于人文精神生长的人文社会环境。实践表明,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能否把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是是否具有崇高精神境界和自觉人文精神的根本标志。市场经济所启动的经济社会转型,既是一场改造我们的社会环境的伟大变革,又是改造我们的精神世界的强大动力。借助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力量,深层面地改造我们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现社会环境素质与人文精神素质同步增长,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环境包括诸多方面,制度、体制及其运作机制是其中的根本方面。在当代中国,营造有利于人文精神生长的社会环境,必须着重建立和完善人文精神生长机制。包括:文化生长机制,建立有利于发展科学教育、提高社会文化内涵的各项建设机制;道德关怀机制,把所有社会成员置于制度化的道德氛围之中;精神褒扬机制,从制度和体制的层面张扬正气,鞭挞腐朽;社会沟通机制,通过社会有机体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社会成员情绪,增强社会发展共识,形成社会发展合力;行为法治机制,把人文精神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依靠法治的力量张扬道德,规范行为。营造人文精神生长机制的过程,既是人改造社会环境的实践过程,又是人依托社会环境的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