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 农历 乙巳年(蛇)七月廿六

校长权威的道德支撑

发布时间:2004-08-30 点击量:1506

校长权威的道德支撑 四川省广汉中学副校长 钟昌怡   校长在办学治校中,依靠的不仅是法定权力和工作阅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挥校长的非权力影响力。从实践上看,校长的权威只有在教育管理工作和师生交往中建立起真正令人信服的工作威信,并通过这种心悦诚服的工作权威来实施对学校的领导,来影响和指挥全体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校长权威才能在管理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力。   校长能否实行有效管理调控,除取决于这个校长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外,其中不乏校长权威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长在干群中很有威信,则“君子至德,默默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这个校长的道德、人格、学术和能力就会在全体师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并能充分体现在所领导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之中。一个成熟的优秀校长应具有什么样的领导权威,怎样建立领导权威,更为重要的是又靠什么来稳定而持久地支撑这种权威,在道德、人格、学术、能力和水平诸因素中,无疑高尚的道德素养是对校长权威最有力的支撑。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科学的教育思想和高尚的教育情操,首先来自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政治信念和忠实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政治品质,以及贯彻实施《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法律素养上,坚持在治校实践中,全面认真正确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严谨治校、科学管理,要把实施教育政策法规放在学校管理工作重要地位,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统领和指导全校工作。校长在履行其工作职责中要具有这种坚定不移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否则,将偏离办学治学方向,校长道德权威必然受损,难以履行校长职责。由此看来,一个校长的政治素养和道德面貌将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产生决定性作用。   在学校里,如果校长没有构建起正确的、健康的、活跃的教育思想王国,它就不会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工作和学习的集体;如果在现实工作生活中,领导者缺乏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政者不正,政者缺德,社会道德约束则必然苍白无力,道德权威丧失”。作为一校之长,只有在教育工作中,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具有道德约束力和良好道德支撑,师生才会真正地尊重你,理解你,支持你,这样的校长才会“无言而威”。   校长兢兢业业的教育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忘我的工作精神,经常深入教育一线的工作作风,是最具说服力的道德示范,为此,校长要把“修炼学问和修炼人品结合起来,道德、人品、文化只有成为一体了,才能产生一种真实的力量”。这就是我们常讲的“道德就是力量”。换言之,校长在教育实践和学校管理活动中,要不断注意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锻炼,既重做学问,抓管理,更重人格修养,养成良好的德行和人文素养,把二者结合起来,促使校长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共同发展,形成综合素质,这就必能产生真正的领导力量和教育力量,激活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实践,这样的校长所带出的学校才能真正成为激发人,培育人,发展人的乐土。   校长作为社会和学校的公众人物,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素质,而且还要在师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因为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其一言一行既处于全校工作的核心地位,同时也置于全校师生的观察监督之下,因此,建立校长优良的公众形象是校长道德权威的一个重要内容。校长的形象“仔细考察起来,形体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校长公众形象的美是美在行为,美在实践。如果校长在平时工作中,坚持“敏于事而慎于言”,坚持平等,以一种“立志做大事,而不立志做大官”的学者气度,关注自己每一天的工作,以平常人、平常心待人接物,以有内秀而不卖弄为美德,对待下属和教职工既慈爱又威严,则师生自然敬矣。   校长的威信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在与师生民主、平等的互动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因为“惟一真正的美是人与人的交往的美”。校长手下的教师会成长为怎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校长是否能善于倾听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甚至包括批评过自己、反对过自己的人;能否设身处地地为教职工着想,引对方讲出真心话;能否真正做到尊重、信任和理解广大教师;   能否善于接受来自教育教学和管理一线的建议和监督,从而构建起健康、和谐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激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和工作气氛。这一切都取决于校长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取决于校长“尽量要求一个人,同时也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的工作技巧和领导方法。一个校长的人道精神与人文关怀、关心工作与关心人、严格要求与真诚相待的统一性是校长与教职工之间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的基础,这既是道德思想,也是教育思想。当然,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校长,他的任务是既要激发教职工的自信心、自尊心、自觉性和主创性,同时,也要对教职工中个别的错误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和开展正确的批评,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校长的良好道德素质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脱离生活工作现实的道德必将导致道德的抽象化和客体化,必将流于形式。今天的校长,只要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重视以道德的准则加强自律,用以身示范的道德力量调节和激发自己周围的干部和群众,就能做到以德聚人、以德感人、以德影响和激励人。这样的校长在师生中必定会“公生明、廉生威”,必定会自发地产生敬重感和领导威望,他所领导的学校则必定会人心齐、人气旺、干劲足、效率高,校长权威定会在教职工中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发自肺腑的赞扬,校长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则必然会言必行、行必果,校长的领导权威才能真正发挥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2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