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观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2004-11-01 点击量:1728
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兴趣的实质及其对学习活动的作用、影响的认识不够深入,以为兴趣不过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新奇刺激激起学生兴奋、好奇、关注而已。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往往通过生动形象的实物展示,新奇时尚的教学语言,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等手段,以求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但收效不甚显著,作用不能持久。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兴趣的认识理解简单化、表面化。
学习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需要,为兴趣的生成奠定基础
兴趣的生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学习内容所产生的好奇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学习内容表面,依赖于学习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新颖性和有趣性。在兴趣生成这一阶段,学生以关注和冲动等下意识的动力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关注和冲动,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其根源在于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目的、价值需求有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到学生的意识中,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产生了愉悦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人的需要(不单指肉体的生理的需要,而且也包含精神、情感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人对它是无所谓兴趣的。凡是人感兴趣的、所欲的东西,总是在某个方面,某一点或某种程度上与主体需要有一致性。可以肯定地说,兴趣是直接由学生学习需要驱使,间接由学习价值观推动而萌发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功利和精神价值,并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冲动和激情,促进学习兴趣的生成。
学习价值观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为兴趣的深入发展注入动力
处于生成、萌发阶段的兴趣,只停留在情感层面的需求倾向上,具有不稳定易转变的特点,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影响并不持久。只有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发展,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集中指向对学习内容的本质属性和因果关系的积极探究,方能持久有效地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入进行。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受自身理想的学习价值目标的激励和鼓舞,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会以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大和加深,理想的学习价值目标的日益实现,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就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就会大大增强,随之而来,兴趣也就会不断提高,而兴趣的提高,又为学习活动注入新的动力,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样,兴趣和认知成果就会连锁般地扩展开来。在这一良性循环过程中,学生学习价值观逐步确立成熟,学习兴趣也不断走向稳定深入。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正是在其理想的学习价值目标激励推动下,在知识和价值认识不断累积的基础上,在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化和完善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所具有的社会和个人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社会进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努力学习。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成就标准,要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学习既是客观需要、社会责任,也是精神陶冶、审美享受,以推动学习兴趣深入发展,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对学习的终身热爱,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习价值观与学习兴趣融为一体,兴趣内化推动学习深入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主体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价值观具有互动功能。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强烈的学习需求转化为学习动机,会激发学习主体以极大兴趣投入到认知探索活动中。反过来,随着学习主体认知兴趣的深入发展,又促进学习者认知探索的视角渗透到知识的深处,以揭示事物本质规律为目标,以发现真理为乐趣。认知探索活动和兴趣相互作用滚动发展,推进兴趣向深层次延伸递进。在认知活动和兴趣发展的互动过程中,学习主体常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大有收获的令其身心愉悦的心理体验,为学习而学习,为兴趣而学习。这样,兴趣已完全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之中,成为学生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价值标准,成为学习价值观系统的构成要素。
因此,教师应善于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学习价值观入手,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和优秀的学习品质为切入点,将兴趣根植于崇高的理想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真实的、稳定的、深入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达到兴趣促进学习的目的。(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
《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3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