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二

教师更需要道德智慧

发布时间:2004-10-28 点击量:1974

  近年来,教师职场生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在我国,制约教育改革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两大瓶颈问题之一,就是教师素质能否有实质性的提高。而在寻求教师素质发展进路的探索方面,传统的授受-知识型发展已日显其局限,而教师在行动、对话活动中的合作-智慧型发展,则不断展示出诱人的前景。尤其是在人文精神和道德成长领域。   我们这个社会处在一个潜流交迭的转型期,道德教育又不可避免地面对着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在内外冲撞中,道德教育出现了诸多的困惑,甚至在不知觉中引发了一种“去道德化现象”。这些都对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如何找寻一种使人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切实可行、终身受益的,能使人“安身立命”的道德教育理论便首当其冲地成了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回归道德智慧》一书在恰当的时机,从贴切的角度,给予了我们答复的同时又留下了充足的想象和深思的空间。它力图从道德哲学、道德教育学、道德心理学视阈融合的角度,来揭示向道德智慧回归的道德教育问题,有助于突破现有的道德理论的局限性,为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同时也对在德育中始终处于一个规范引领者姿态的教师的道德智慧的培育与发展,做了重点剖析。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个个具有感性生命的个体,通过人类的教育活动而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成为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誓言。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之人格化的承担者,以关心下一代的福祉为职志,要为下一代的幸福而筹划与奉献。教师所承担的特殊角色及其工作是教育道德性的具体体现。教师职业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与提升出来,以此来影响、启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基于此,我们才会坚持强调教师的人文素质及其人格,尤其是教师的情感-人文素质智慧。教育要挖掘、培植和开启人的道德智慧,而道德智慧的教育又要靠教师来落实完成。总之,教师是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做人、成人,在做中转化人,所以,教师首先就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重道德的人。只有敬畏、谦让、认同、接纳和发扬,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甚或是西方的道德智慧和道德传统,德育的内涵及功效才可以历久弥新,教师才可以有资格以满溢之水渗润、启迪学生的心灵,进而使芸芸众生彰显其向善之心、向美之愿。在师生德性对话的流程中,或许会舒展流畅、或许会层峦跌宕、也或许会峰回路转,但是不论何种方式的德育交流,其中双方都会有探险的兴奋与欣慰,都会有碰撞摩擦产生的火花与灵光。而这些也正是我们教育者在德育中所预期的、渴望的。这些也在本书所提到的无锡五爱小学的和谐、共生、圆融的教育中得到了证实。在五爱小学的德育模式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教师在一个个细小的活动如“小手拉小手”中细腻入微的感染,是在以心换心、设身处地中的精神潜层次的交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样传德之道,授德之业、解德之惑。站在教师这一职场上,后者更显得必要而迫切,再加上我国传统教师教育中情感-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返单一的“效率教师”为综合的情感范式“德智教师”就成了当下的任务。而《回归道德智慧》一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针对以往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呼唤以人为本、重新回归人性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重视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继承和国外道德教育智慧的吸纳;建构具有人文气质和理性精神的道德智慧心理和道德智慧教育理论。它呼应了社会转型期时代赋予给我们教育者的使命,并力图在教育中重塑一种宁静而致远、慎思而明辨、情笃而超验、坚韧而洒脱、通达而圆融的“天人合一”的真正道德智慧境界。   《回归道德智慧》,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8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