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的三个方面
发布时间:2004-11-02 点击量:1883
有人把中国文化分类为使用文化,如景泰蓝、宣纸、武术、唐装等;艺术文化,有古琴、书法绘画、建筑等;更重要的是儒家精神、道家思想、“辩正施治”的思维方式等核心思想文化。
学校文化是否也从这三个方面建设,或叫从这三个方面积累、积淀形成。即思想文化,如教育思想、办学理念;艺术文化,有教育艺术、课堂教学艺术、管理艺术、建筑艺术等;规章制度、课程表等,姑且把它称为使用文化。
思想文化
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思想文化。大凡有影响的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都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它们一定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大凡有影响的教育家们都具有比较好的教育观,是文化大师。
我给老师们作过“学校文化”报告,老师们对许多中外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有浓厚兴趣,同时他们认为在自己读书时受学校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蕴涵文化之中的教育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夸美纽斯认为教育不能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知识的获得在于求知的愿望。
十九世纪末,卢梭提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让学生在教育中同时得到进步和快乐。
美国哈佛大学要求学生,为了提高智慧走进来,为了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其前校长鲁丁斯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人文过程,是要人与人实际交流的。
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时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他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
新课程主张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地方;学校是传授文化,发展文化的地方;学校关注学生,适应学生,并受学生身心发展制约;教师(学校)按学生需要编选教材;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学校课程应有弹性,可有不同进度,不同课程;课程不变,而生活在变,适应生活调整课程;信息时代,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师生共同进步是新时代的特点。
艺术文化
学校的美育承载于艺术文化之中,丰富着学校艺术文化。学校不仅有音乐、美术是直接的艺术教育,而且,还有书卷气的校园,壁画、音乐会、艺术节等都进行着艺术教育;教学楼的建筑风格,花草亭台、小桥流水同时隐含着艺术教育。学校图书室、实验室、科技室等布局,校园中名言警句都蕴涵着艺术教育。
而承载美育的艺术文化更重要的在于人,在于教师们对学生的亲和,在于教师们的个性气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载于教师的教育过程之中,载于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我曾做过问卷调查,学生喜欢老师对学生的欣赏;老师幽默的语言、精美的课件、工整的板书;老师上课的导入、提问、小结的技巧。学生喜欢老师指导他们达到学习最佳状态,如,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教学内容用多种形式呈现(不仅是多媒体)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高难度)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对自己的影响),能自由进行探索、创新时,被鼓舞和被信任做重要事情时,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学以致用时。学生的喜欢无不都是学校艺术文化的体现。有人说,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对学生的影响上,艺术的重要性往往超过科学本身,它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体现的。
使用文化
教师职业道德,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长的政令,班规等都在每时每刻约束着教师和学生。课程、校历、作息时间对师生做群体引导。课间操,实验规则,作业是必做或必遵守的事情,等等。诸如此类,久而久之就成为学校的习惯,成为学校文化。我们称其为使用文化。
思想文化引领师生,艺术文化影响师生,使用文化约束师生。学校文化应该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
文化的载体是人。学校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要有大师级人才,大师本身就是文化。“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就是大师,引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就是大师,让“差生”浪子回头就是大师,用手中鼠标点击学生七彩人生就是大师。学校教育是使学生成长、价值提升的过程,就靠大师们。中国文化体现对人的包容和关怀;体现把人看作全息的、和谐的系统。
学校建立一种崇尚变革的校园文化,唯有创设崇尚变革的文化,才会带来不断更新和持续发展。随着崇尚变革的价值观念逐步被接受,教师必然由个体到群体逐渐开始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方式,学校的变革便会悄然而至,培养的人才方能与时俱进。
有这样一个命题:文化决定理念,理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如此看来,学校文化特别是优秀文化对学生多么重要。学校形成健康、厚重、有生命力的文化对学生一生都有影响。
《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2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