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4-11-06 点击量:1157
[摘要]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带有普遍性,值得大家思考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新生事物,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情,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 中也有不同的做法和特点,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自2002年9月份正式分离运行至今,已过去近两年的时间,从总体上看,后勤这一块还是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行,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后勤保障与服务,通过认真调研和分析全省高校后勤改革情况和近两年来我校的后勤社会化运行实践,我们认为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几个问题,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1、认识问题
对一个新生事物,人们的认识总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观念转变过程。对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个新生事物,从省教委的领导到学校领导再到学校的后勤工作人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对后勤集团的经营管理体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等。有的人认为后勤集团要养活分离后的职工要以赢利为目的,只要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和服务意识。
由于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后勤管理处(甲方)和后勤集团(乙方)的工作关系不顺、工作职责不清,形式上看甲乙双方机构健全,人员到位,但做起工作来,特别是对一些服务性强、经济利益小的工作就扯皮、推诿。甚至师生有些实际问题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解决。因而在师生中就很自然的形成了一个印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还没有后勤社会化改革前的关系顺,办事方便,服务意识强。
2、产权、机制问题
有效实现校有后勤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之一。就目前全省高校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明确后勤集团的产权关系,都没有对学校划拨、租赁、委托给后勤集团的资产进行评估,都没有建立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这种国有资产产权不清的体制,必将对学校、后勤集团的发展带来不良后果,必然造成国有资产的跑、冒、滴、漏现象的存在。必将给企业的发展留下隐患和不确定因素。
体制是框架,机制是内核与灵魂,离开了机制的体制实际上是个空架子。每个学校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文件,这些文件都明确了甲乙双方的职责,甲乙双方分离后的经济指标,以及运行机制等内容,这些文件是甲乙双方开展工作的依据,但实际工作中,文件中的许多条款都未能落实,未能执行,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甲乙双方所站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但最根本的是甲乙双方所代表的利益不同。要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解决好机制问题,要建立、健全、完善各种有效机制,保障实际工作顺利进行。
3、监督、管理问题
凡实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学校,甲乙双方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就制度本身而言尚有不完善之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修改、健全,但关健的问题是光有制度不行,而是要强化监督、强化管理。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自觉做到不分上下、不分亲疏、不分生熟,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可是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有些制度形同虚设,如学校的水电管理在较大范围内存在“长明灯、长流水、灯不明、水不流、电外送、水外流”的现象,食堂卫生环境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多次报修后维修不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只要加强了监督,加强了管理,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后勤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服务意识强弱直接反映出管理者的水平,管理与经营者都要把服务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管理出效益、服务出效益、开源节流的管理、服务理念,纠正只重经济效益,忽视服务与社会效益的倾向,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4、协调、沟通问题
回顾近两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我们认为在改革初期与过渡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甲乙双方都负有责任,但有一点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注意,就是甲乙双方的沟通、交流甚少,相互支持、理解、尊重、及时消除误解不够。有一种极为不正常的工作氛围,凡是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学校,就自然而然地把甲乙双方放到两个对立面,人为的造成了甲乙双方的隔阂和摩擦,事实上甲乙双方都是学校的后勤保障服务人员,只是分工不同而以。要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就要求甲乙双方加强协调和沟通,定期召开各种例会,共同研究工作,交流情况,化解矛盾,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更要求学校领导和后勤服务集团董事会定期不定期研究分析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协调好甲乙双方的关系。
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 200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