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管理效益
发布时间:2004-03-18 点击量:2134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管理效益 ——学校后勤管理问题初探 厦门市科技中学 林惠生 内容提要 学校管理中的后勤管理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特 别是后勤队伍的建设研究尤其不够。本文试图从现状入手,分析学校在后勤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只有将后勤管理纳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之中,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才能有效地发挥后勤管理效益。 关键词 后勤管理 问题 队伍建设 管理效益 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旧有教育管理体制并着手革除弊端:由应试教育而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再而人本主义教育,人们发现: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尚未完全构建,并在实践中尚未充分展开之时又已诞生另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且不论这些理论是否充分地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应该肯定,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步伐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使人们对教育有了更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学校教育的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教育必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一切改革的成效都取决于教育管理的成功与否。只是当我们再进一步从微观的角度来审视当前学校的教育改革,我们感觉到对学校的后勤管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似乎都未予足够的重视。我们一时还很难发现后勤管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中它所应当承担的重任及享有的地位,教育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教师聘任制的实行、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实效性……这些人们时常关注的问题与后勤管理有多大关系呢?是不是当除后勤管理改革以外的所有学校管理改革都已取得显著成果后,后勤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或者是后勤管理是从属于其他学校管理的管理而无需在理论建设上予更多的关注?至少在目前,教育理论的探讨很少有学校后勤管理方面的专述,即便有也只是蜻蜓点水,似乎无足轻重。而实践中我们也感觉到对后勤地位认识极不充分,这具体表现在: 1、队伍素质:后勤管理队伍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一是文化程度低,目前在中学后勤管理岗位上的人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多,大部分只有中学学历。二是专业化程度低,要么缺乏本岗位本专业的系统知识学习,如水电、基建、绿化管理岗位;要么专业水准不高,如学校财会、校医等岗位,虽有专业知识,但学历低。三是部分员工思想素质低,学校在实行教师聘任制中,除将一部分确实不适合担任教师岗位的人员转至后勤岗外,另将部分思想不端正的人员也编排在后勤岗位上。 2、培训、交流:后勤岗位人员除上级明文规定需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外,缺少象教师一样的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业务进修机会,而外出学习取经机会则更少,这与学校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教师培养提高中有关,而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了后勤管理专业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整体工作呈低水平发展,后勤管理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而非理性的提升。 3、激励、竞争:虽然后勤人员与教师一样能够参加学校的年终考核评先,但由于工作岗位性质决定其工作效能无同比性,只能从工作态度、遵章守纪等非量化性予考核,因此模糊性较强,无形中弱化了后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创新意识,习惯于在规定的条条框框下循规蹈矩;其次,学校的教师可依据学生参加重大考试成绩来获得某种物质上的奖励,并能依照非考试测量性的评定获得职称加薪从而主动地参与工作绩效竞争,而后勤人员由于缺乏此类外部压力而淡化竞争意识,因此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 二深化教学改革工作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实行教师聘任制或是国有民办,就学校管理而言,都是学校整体工作,需要学校全员参与,换个角度说,也只有学校各部门共同协作开展的改革才能使改革朝着预定的目标深入下去。单纯性的不依赖于其他部门支持的工作在学校是不存在的,从后勤角度而言,单就经费上的支持,各种改革就离不开总务处,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就是此理,无视后勤管理地位的存在显然是不正确的。当然,后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服务于教学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就服务而言不仅有主动服务与被动服务之分(态度上的),还有具备不具备服务能力之分(能力上的)。从某种意义上,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其实就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这种服务是有条件的,一个只具备中师学历的教师要给中学生上课,即便这位教师主动性服务再好,从一般意义上说他也不能当好教师,因为他缺乏起码的专业能力(资格)。显然,学校后勤要为教学服务,在主动服务的前提下,也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1、理解与沟通的能力。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现阶段做什么,需要什么,是后勤人员应该要能了解的。在为教学服务中,后勤管理人员,不仅在情感上能与教学人员沟通并和睦相处,并能对其在学科教学方面改革的意义能有一定的理解,即使不能像同行一样在一个层面上去交流,也应该在一个亚层面上去认识它,从而在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支持它。比如当前大讲人本主义教育,那么什么是人本主义教育,后勤管理人员,就应该了解其内在涵义,并在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例,要围绕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在学校的基建、装修、绿化、摆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学校的建筑以什么色调为宜,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的装饰以什么风格才恰当,绿化应符合什么样的审美情趣,雕塑应体现什么样的文化主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后勤部门在理解的基础上去主动服务于教育教学第一线,如果后勤管理不具有相应地处理这些问题的文底蕴,又如何主动地服务于教学第一线呢?再如课程改革,教师已不能再用一本教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完成课堂教学了,那么后勤人员怎样去做好后勤保障及时地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各类专用设备呢?如果不理解课改的意义并无法在一定层面上与教师沟通,服务只能是被动与滞后的。 2、预见与规划能力。学校一旦形成办学设想,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计划,后勤管理部门及人员应依照发展计划组织保障与服务工作,首先是经费投入的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仅要预见到随事业发展而需投入的人员经费与生均公用经费,还包括学校事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投入经费,而这项经费就需要后勤管理主管及财务需较熟悉教育设备的更新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做出准确的预见,并予规划组织实施;其次,教学科研经费也必须纳入预算之中,这就要求学校财会人员在熟悉本行业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还应该主动熟悉研究学校教育相关知识,从而在预算与支出方面为教学服务。第三,预见与规划还体现在财产管理方面,财产管理人员应根据非耐用办公与教学物品的消耗及耐用品的损耗规律,有预见性地提出采购计划,保证有足够的物品储备满足教学的要求。第四,环境管理中应能预见校舍、场地、花草树木、道路这些物质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从而加以规划整治。 3、善于学习提升专业水准的能力。社会在进步,事业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每个人都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知识,提高工作技能,教师如此,后勤管理人员也一样。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事业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竞争加剧,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迫使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能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缓解其紧张的学习压力。后勤管理人员是否就可以不做这项工作呢?显然是不行的。比如校医工作就不能只停留在处理处理学生的外伤,诊治诊治学生的内科小毛病上;也不能只是检查检查校园环境卫生,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发放注射预防疫苗等,而是应该学会“医治”学生的心理疾病,并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性心理”教育,如果校医仅满足于原有的并不高明的卫生知识水平,不注意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显然是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其他后勤人员也是如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终身学习。 三由上述分析可见,作为学校整体的一部分,后勤部门在学校的办学中发挥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管理角度说,它必须为教学第一线服务,且必须是主动胜任地服务。也正因为如此,它不是被动地从属于教育教学工作,而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办好学校,提高学校管理的工作绩效,就必须建设一支精干、敬业、专业技术过硬的后勤工作队伍,真正地从战略高度重视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措施上保证这支队伍的工作效能。 1、后勤管理人员的配置。要选拔工作责任心强、思想态度端正,有一定专业技能并接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员充实到中学后勤管理岗位上,逐步达到后勤管理人员学历层次大专以上。 2、学习交流研究。要创造条件鼓励后勤管理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进修、培训,促使他们提高专业水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外出学习考察以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开拓视野更好地改进工作;以制度要求他们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管理研究(科研)提高对管理要求的认识。 3、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实行后勤管理岗位聘任制,在奖励、待遇上拉开档次,开成竞争机制,对在管理工作有新意,管理工作能创新者并能得到大部分教职工认可者,予大胆使用,提拔到管理领导岗位上。 学校后勤管理问题,不仅仅是队伍建设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定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后勤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彻底的变化,学校后勤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管理已开始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相信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对后勤管理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