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 农历 乙巳年(蛇)七月廿六

周国知——基层干部学习的典范

发布时间:2004-10-11 点击量:1313

周国知,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劳工作,默默奉献,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事迹可歌可泣,被人民群众铭记和传颂,用生命铸就了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周国知同志对党忠诚,一心为民。他始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参加工作20多年来,先后担任过乡武装部长、乡长、计生办主任、民政助理等职。位置变了,但信念弥坚;岗位不同,但为民之心不改。他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把人民群众的呼声记在心间,为民排忧解难,帮民脱困致富,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贴心人。我们向周国知同志学习,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信念如山、一心为民、爱民亲民,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   周国知同志求真务实、扎实肯干。他克服在高寒山区艰苦环境中的重重困难,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难事,做好事。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一件件、一桩桩,看似普通和寻常,但在周国知同志心中,都是天大的事。他的这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我们向周国知同志学习,就是要时时处处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愿望和需求出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摆花架子,不说空话,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周国知同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出生于农村,成长在军营,扎根于人民,党的光荣传统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熏陶和滋润了他。环境恶劣,生活简陋,工作艰苦,但他始终无怨无悔,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感染和激励着群众。我们向周国知同志学习,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真正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思想上牢固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   我们的党,要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需要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的身体力行,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周国知这样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层干部,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周国知这样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戴的党员领导干部。   扎根基层,胸怀大局,扎根群众,心系人民,周国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广大基层干部树起了一座丰碑,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11日 第一版 “国知”啊,唯百姓知--- 一谈学习周国知 傅瑞满    一个特困户的儿子,写下平生第一首诗,献给他心目中的“偶像”——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周国知:“有人说,你远去了,可你没有,只不过站得更高,肩负黄土,凝固成一尊雕塑,每一个日夜,还在用你不曾疲惫的双目,守望着这一片你放心不下的乡土……”   2003年9月27日,周国知积劳成疾,身患肝癌,走完了他年仅42岁的一生,用他唯百姓至上的理念,谱写了一曲“为民模范”的颂歌。   周国知工作的椿木营乡,平均海拔1680米,被称为恩施州的“屋脊”,云遮雾绕,山高路险,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居住在这里的各族群众,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但生活居住的环境相当艰苦,群众的疾苦也就应运而生,仅住茅草棚的就有127户,占全县的三分之一。周国知工作的对象,不是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就是受灾户、特困户,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工作将周国知与贫困群众捆在了一起。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周国知没有怀疑自己的命运,没有抱怨工作的艰辛,更没有对困难群众“耍二”。恰恰相反,他对贫困农民由同情、仗义上升到一种义无返顾的沉重感、责任感、使命感。“群众生活苦,党员脸无光。”周国知奋起挑战命运,挑战自我,挑战做人的良心,挑战做事的责任心。这种挑战,看似平凡,实则难能可贵。   周国知信奉的是,老百姓的事比天大,解决困难群众的疾苦天经地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周国知走完生命历程前孜孜不倦追求的。2003年5月8日,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周国知拖着病体,爬坡下岭,在“消除茅草屋工程”的路上艰难跋涉,一阵阵钻心的疼痛,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他昏倒在路边。3个小时后,一个哑巴发现了他,认得他是“周民政”,便拔腿跑回几里路远的山寨,比划着叫来众乡亲……在实施“消茅”工程的100多天里,周国知拖着病痛之躯走遍了椿木营乡的山山岭岭,行程1600多公里,为127户住茅草屋的农户拍照造册,组织干部群众修建新居,几次累倒在“消茅”途中,老百姓痛惜地说:“周主任是为我们累死的呀!”   周国知心中永远装着群众,贫困群众的疾苦不解决好,他死不瞑目。8月31日,当周国知得知自己患的是肝癌,并已是晚期时,他发火了:“既然是这病,怎么不早点告诉我,花了乡里这么多钱!我明天就出院。”夜深了,周国知向大哥一诉衷肠:“我死后,第一,不要搞封建迷信,不要对困难户声张。第二,我爱人患有严重类风湿病,恐怕过不了多久就会瘫痪,你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有,我活着的时候,没看到全乡的‘茅屋户’搬进新房,我死后,你们要把我埋在高坡上,我要看着他们都搬进新居。”   可是,周国知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次,他的女儿读书考出了好成绩,想要爸爸办公桌上放着的信笺纸和圆珠笔。他的脸马上“晴转阴”,以不该有占公家便宜的想法为由,给女儿上了“一课”,并掏钱让女儿到商店去买。他的宝贝儿子看到爸爸为“消茅”户拍了好多好多照片,也想给自己照一张。可周国知说,这是为贫困户拍资料用的,不能用来办私事。直到他病逝,家里连一张全家福的照片也没有。正是这些“小事”,凸现出周国知无私、爱民、敬业的本色。   这就是周国知亲民、敬民、为民献身的崇高情怀,也是“国知精神”的真谛!   周国知病逝的噩耗传来,万民悲痛。300多名干部、群众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好多老百姓赶了一天的山路,来为国知“送行”。出殡的路上,天下着小雨,人们毫不怜惜地在快要收获的包谷地里砍出一条近5米宽的大道;路滑的地方,人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搭成人墙,为周国知的灵柩前行铺路……   够了,国知同志含笑九泉吧! 真心为民 永葆本色—— 二谈学习周国知 宋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对党员干部提出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多干群众急需的事、 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要求广大干部真心为民,永葆公仆本色。   回过头来看周国知为高山人民所做的事,他一样也没少干。他说过:“因为我是基层干部,我不关心群众,那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又怎么能体现出来?”朴实的言语,充分体现了国知同志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就要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民愿。周国知在椿木营工作的日子里,他的大多数时间都与老百姓在一起。特别是在他任民政助理以后,时常打交道的“老弱病残孤寡独”这类群体,如果不经常与他们在一起,他怎么能知道群众之苦、之忧、之盼?如果不是真正对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他又怎么会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需?   多干群众受益的事,事事为民着想,处处让利于民。为了发动群众种地膜包谷,周国知背着大捆小捆的地膜往百姓家里送;为了发动勾腰坝村的老百姓种烟,他自己育苗后无偿提供给烟农……这些事看起来太平凡了,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而且是20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其中所包含的就是他的那颗爱民之心。   多干打基础的事,就要默默无闻,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埋头苦干。周国知走了,但他留下了偏檐药材场、幸福桥等让群众交口称赞的政绩,他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是地地道道的“父母官”,是地地道道的人民公仆。只有视人民利益重如山的人,才会默默无闻、年复一年地为了群众披荆斩棘。也唯有如此,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   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就是要站在有利于发展的角度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周国知在全州率先兴起了土地租赁制,又积极投身推广地膜覆盖那场高山“白色革命”等,这些都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站在让高山人民早日富裕的角度想问题,干事情。   “四个多干”就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和工作作风。“四个多干”在周国知身上得到了体现,我们学习周国知,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追求经得起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只有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工作作风,不怕走更多的路,吃更多的苦,流更多的汗水,才能真心为民,永葆公仆本色。 细微之处 尤见精神—— 三谈学习周国知 刘 锵   我们提倡真心为民,更要提倡细心为民,细微之处, 尤见精神。作为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真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那是我们的天职。但是,为民办事也有个工作细心耐心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好心办了坏事,或者,做了很多事,却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这些都与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有关,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完全站到老百姓的角度去想问题,去办事情。是不是对老百姓的疾苦,一点一滴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从而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帮助他们。   周国知在他的家乡勾腰坝村动员乡亲们搞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时,全村有48户困难户既不愿搞也没钱买地膜。周国知为这48户困难户争取到1800元救济款。发现金给农户,又怕他们把钱乱用了不买地膜,直接代扣发地膜又怕群众不同意。周国知不厌其烦采取先送通知单让群众自愿签字再送地膜两道程序。为了赶春播时节,他和村干部一道,一通夜跑遍48户贫困户,一一让他们签字画押;第二天再买上地膜送到农户家。虽然周国知给自己找了更多的麻烦,但这种细心和耐心却得到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也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老百姓在生产和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有的困难和问题在我们看来甚至很小,很微不足道。但对于困难群众而言,却是“天大的事”,正所谓“群众之事无小事”。如果我们对百姓缺乏真感情,就不可能细心到及时发现和了解群众的一颦一笑;如果我们对百姓缺乏真感情,对这样的“小事”就会熟视无睹。周国知在这方面却有他的独到之处,每做一件事,他不但热情去做,而且要做好,做得群众满意。他心里时刻装着着百姓的疾苦,时刻留心着百姓的冷暖,时刻揣摩着群众的心思。周国知在发放救济时就在思考,怎样使有限的资金保证和促进救济户的生活和生产?他一改以前的的救济金全年一次发放为分月发放,避免了有的困难户不会划算几天就花光的问题,特别是需要买种子肥料时没一点资金问题。困难户来领救济款时,他不是把钱一发了事,而是带着他们到集镇上去,帮助选购种子、肥料、粮食、猪肉……。乡福利院70岁的汤银桂老婆婆,念叨着棺木还没着落,周国知从几十公里外的鹤峰中营给她运回木料,并安排集镇上的木匠合成棺木,周国知揣摩着怕老太婆对木料等有什么不满意,还专门请汤婆婆到木匠那里去看,说:“您觉得满意就行,不满意我再去买木料。”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共产党”就是他们身边天天与他们打交道的这些基层干部,老百姓的困难我们的干部去一点一滴帮助解决了,老百姓就会铭刻在心,山呼“万岁”,他们都会发自内心地称道:共产党好!党的干部好!相反,对群众困难不屑一顾,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耐心细致地做解释工作,即使在解决问题时也不细致周到,这样,老百姓就会骂娘,共产党形象就会受损。因此,细心耐心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也是一个为民的感情问题,更是关系到共产党的形象问题和执政基础问题。 来源:恩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