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推进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04-10-20 点击量:2523
今年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三周年。各地各部门以“公民道德宣传日”(9月20日)为契机,围绕《纲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对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社会风尚的营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仅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更
要依赖于公民个人自觉的实践活动。只有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才能使道德规范成为人们真正恪守的行为准则。这一点要求我们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必须处理好道德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问题。
公民道德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它需要情感的滋润和支持,因而,公民道德的培育不能只依靠单纯的说教,而要“以心连心”、“以情动人”。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正是这种道德感情的普遍性,使得人们易于“为情所动”。而在道德宣传中,有些活动形式恰恰忽略了情感的巨大作用。比如,有的地方一谈到道德建设,就发放一些印有道德规范的“宣传单”、“指导手册”、“公德歌曲”,或者举行一些“知识竞赛”,再或者举行小范围的“研讨会”。这类形式本身是进行道德建设的有益尝试,但是用多了就容易流于“表面文章”,就会把“道德”误解为实用的技术知识。这是导致“知”“行”不一的一大症结。
既然道德情感是人所共有的,那么它就应当得到人们的信仰。在表面上,道德体现为行动的原则,但在本质上,它是人们内心的一种“秩序”。这种内心秩序能够使人们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特别是在日益开放的时代,道德的内在力量更能得以显现。许多人将时下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归罪于市场经济的“侵蚀”,但事实上,市场经济改变的只是外在的约束条件,关键的问题在于有些人放弃了道德信仰。内心一旦失序,行动也就会毫无原则,乱作一团。因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要扎根人心,才能显示力量。
公民道德原则藏之于人心,见之于行动。无论形式与内容如何变化,归根到底都要付诸实践。从根本上说,公民道德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公民道德建设不能是纸上谈兵,不能仅是倡导者的事,它应该是每个人的事;它只有在生活中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是鲜活的。
公民道德实践是灵活多样的,但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里要谨防两种倾向:一种是以高调而抽象的说教代替道德实践,另一种是将具体细微的生活礼节当作道德实践。前者空洞无物,后者拘泥细节。有些人往往容易在两者之间的摆荡:当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就爱做一些大而无当的说教;当倡导践行道德时,又只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这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初衷和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来源:光明网2004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