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自嘲者真名士
发布时间:2005-03-15 点击量:2477
“检点平生,往日全非,百事无聊。计幼时孤陋,中年坎坷,如今渐老,幻想俱抛。半世生涯,教书卖面,不过闲吹乞食箫,谁似我这有名无实,饭桶脓包。偶然弄些蹊跷,像博学多闻见解超。笑左翻右检,东拼西凑,繁繁琐琐,絮絮叨叨。那样文章人人会做,惭愧篇篇稿费高。从此后定收摊歇业,再不胡抄。”
此文作者是国宝级泰斗,书法、绘画、收藏、鉴定、古典文学大师启功。写这首《沁园春》时他刚59,正负责进行对《清史稿》的标点并同时参与《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7年后在一篇叫《墓志铭》的诗中,他又历数自己学历低下、不专不精,身残体病,派而为“右”,丧偶无后,离死亡不远的种种,最后又落到一个“臭”字上头。
自嘲其实是一种心境,一种生活态度。当日历翻过30多本以后,年逾九秩的老爷子依然是童稚的笑声,智者的幽默,人们自可从中体味到人生的潇洒与长寿的秘诀……
自嘲也是一种性格,一种风骨。从关汉卿自诩为“响当当的铜豌豆”,到鲁迅的“横眉”、“俯首”都借自嘲以寓怀寄志,在聂绀弩的自嘲录《散宜生诗》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洞察,一种坚忍。
自嘲其实也是一种涵养,一种襟怀。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将《离骚》、《红楼梦》、《鲁迅选集》几十部中国名著翻译成英文,却说自己“学成半瓶醋”,“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年昏昏,老而无耻”,为“无齿之徒”。
“自嘲”眼下尚属稀罕物。不信,请翻翻《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辞典》,有关“自”的词条数十,唯独不见“自嘲”一条。然而,我仍然要说:敢自嘲者真名士。
《今晚报》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