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一

素质·责任

发布时间:2005-01-24 点击量:1775

  一个人体奥秘科普展在全国八城市巡展的过程中,遭遇颇令人感叹和深思。据报道,在成都展出的最后一天,由于参观的人过于踊跃,使标本损坏的情况最为悲惨:3件标本遗失;有个人体切片标本的内脏几乎都被掰裂了,一个婴儿的心脏标本分成了两半;骨骼标本的肋骨被折断了3根;几乎每一件标本的动、静脉血管和神经都断掉了数根;最多的一件真人体标本身上,有17根神经被掰断……赶来“救场”修复标本的专家面对如此景况,心痛得“真想哭”!   这样的事情听着既新鲜又不新鲜,因为类似的反映公民素质的问题时不常发生,只是程度不同罢了。每当看到此类报道,总有人会愤愤地说:“谁让中国人这么多,没办法!”   问题其实不光出在人的数量上,更是在人的素质上。人多再加上素质不高,就出现了巡展中的那一幕结果。的确,这些公众道德欠缺的表现,说到底就是公民素质的低下。这方面让人着急生气的地方还多呢。比如国人的那一口痰,吐到如今都还旺盛着,任你罚款,任你宣传它如何传播病菌,都不能让现代化都市马路上的斑斑痰迹绝迹;比如城市公共设施的“随手”被破坏,新安装的街灯、公用电话亭、自动售卖机、公共场所的座椅等等大多短命;比如街头那“牛皮癣”一般的小广告,从用糨糊粘发展到不干胶,从汽车站牌贴到地面上,害得科研人员还要动脑筋发明专门的“家伙”来对付它……一看到此种现象,人们很容易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素质太低”!   公民素质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近年来被提到了越来越高的位置。教育,理所当然、义不容辞地担当着责任。看到上面那样的事件,更让人深感教育的责任重大。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光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只是让他们具备琴棋书画的特长,而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个能够立足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进而推动社会前进的人。而应试教育叫学生一门心思扑在教科书、参考书上、盯在无休无止的考试上,忽视做人的教育,结果很多人是既没学好文化知识,其他方面也荒废掉了;还有的人是文化知识学好了,但却缺乏公民应有的素质,甚至产生反社会情结或行为。   关于素质教育,专家们乃至社会各界已经说了很多。但说来归去,我们理想的教育结果肯定是提高全体公民的全面素质。因此,在践行教育责任的过程中,以转变“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观念为前提,怎样有利于理想目标的实现,就怎样做,一定没错。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