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在哪儿出了问题?
发布时间:2005-01-24 点击量:1011
当前素质教育缘何难以推进?对此,我有以下一些基本看法:
1.关于学校教育的任务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中小学校教育在起主导作用的是升学考试,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无法落实;学校的德育被大大削弱;学生的睡眠时间被剥夺,身心健康得不到保证,学生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个性得不到发展,帮助学生应试成了学校教育的最终任务。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人才观出了问题。中学生人人为上大学而奋斗,但上不了大学的又没有就业本领。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在任何历史时期,其价值取向都是多元的,同时包含着国家、家庭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按理,要通过一个科学的评价制度导向,来合理兼顾各方利益,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个人的发展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时,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我们就能把提高升学率和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统一起来。但是,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解决好。
2.关于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我们不能笼统地否定评价考试,现在是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出了问题。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但现在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评价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而考试又主要是考文化知识,方法主要是纸上谈兵,回答的不论是真是假,只要符合标准答案就行。这就成了:一个学生可以不关心社会,只要文化学习成绩好,学科竞赛成绩好,就可以上好学校;一所学校,不管是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只要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抓上去,统考成绩好,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
现在还有一个观念在起作用,就是认为没有一个办法可以取代现在的高考。我认为原来的考试制度是有利有弊的。近30年来,我们停留在传统的思路上,不断强化了文化考试的作用,扩大了这种考试制度的弊端。现在看来,这种只凭一次性的文化考分来录取学生的高考招生制度,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状况,不能做到真正公平和公正。大学已经感受到,高分的学生并不等于高质量的学生。再说,人的智力类型是多元的,人才的结构是多元的。我们决不能仅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存在着巨大个性差异的所有学生,这样做会扼杀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
当一种评价制度已经不能鼓励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能促进广大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时候,就非改不可了。
3.广大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处于被动和无奈的境地
在现行的评价制度面前,许多学校和家长都是被动和无奈的。特别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的是,有一些长期来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为特点、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示范性学校,也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面前,感受到了“高考之痛”,被迫改变了自己的办学传统;某些地区的教育领导部门也迫于压力,公开违反中央的有关决定,通知学校违规上课,搞统考,支持延长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向学校下达高考升学指标。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不在要不要选拔性考试、要不要高考,而是在应该怎样考试、怎样评价学生,怎样建立更加合理的高考招生制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产生原因,并不是激烈的升学竞争本身。而评价制度的改变,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决不是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所能做到的,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中央正确的领导才能解决好。
我在上世纪50年代初参加教育工作,从做教师到做校长,亲身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既看到了巨大的进步,也看到了积弊。特别是看到一些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重,承受的心理压力这样的大,我的成就感就不多,而愧疚感很深。(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原校长)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