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七

教育管理研究之“述”与“评”

发布时间:2005-03-03 点击量:1951

  就人类整体而言,“叙述”是人类早期最常用的话语形式。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孩提时代听大人讲故事都是无法忘却的回忆。而在人类整个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形式的叙述存在于人们生活、交往、工作的每时每刻,成为人类理解世界、创造世界优先采用的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古今中外人类发展史中广泛留存的神话、史诗、民间故事、叙事诗、占卜与科学事件等等,无不以叙述作为基本的表现形式。因此,叙述可以说构成了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   然而,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对于“抽象”和“概括”的追求与推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于自然科学研究方式的盲目迷信与追随,致使近代学术研究出现了对于传统的叙述方式的集体无意识,叙述只成为小说、电影、电视、诗歌、绘画等艺术领域的特殊表达方式,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叙述,却在所谓学术研究的科学话语中长期缺席。   近一段时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研究中出现了强劲的“叙事研究”的热潮,正可谓对叙述这一话语方式在研究中长期缺失的清醒认识和积极补救。在教育研究领域,叙事研究因其强调对某一教育事件过程的个人叙述和客观描述,无需查阅大量文献构筑宏篇巨著而被认为特别适合于一线教师从事研究,因而成为实践研究的一大热点。然而对于庞大的专业研究群体——学者的所谓学院派研究而言,叙述依然没有成为研究的主流和关注的重点,无论从研究的方式还是话语的方式,“评”、“论”和“说”占据了现有研究的绝大部分。这一点,翻阅一下近年来铺天盖地的学术著作和文章即可看出。   令人欣喜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7月推出的《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以下简称《图景》)一书,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者进行“叙述式”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范本。《图景》的作者以梳理和追踪为基本思路,在叙述过去数十年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在“教育管理理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效能与改进的研究与实践”和“学校领导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四个领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其未来走向,并对我国相应领域的同类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从而展示了且“述”且“评”、“述”重于“评”、忠实“叙述”、谨慎“评论”、“言说”有据的研究风格。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对自己著作“系述评性作品”的认识,述评性作品之“述”极为关键。“在许多情况下,准确而负责的描述并不比虚玄的评论来得轻松;而那些对事实资料不假依傍的‘评论’,其价值亦未必胜过忠于事实的叙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将文献的检索与筛选、资料的翻译与研究作为极其重要的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心力。整个研究历时21个月,作者以平均每周工作5个整天、每天14个小时的工作量,累计走过了6000个小时的工作旅程!与时下那些经常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一个晚上写成一篇学术论文,一个月提交一本学术专著的“高产型”学者相比,这样一本刚过30万字的述评性作品,其研究效率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投入与产出之比未免严重失衡了。正如作者自问,“区区习作,何以耗时六千?”然而,正是透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才依稀看到严谨的态度和对学术应有的尊重,看到应该怎样在研究的“述”与“评”之间体现学者的价值和学术研究的神圣。   因此,我们认为,本书除了对前述四个教育管理理论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和追踪研究,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份丰厚翔实的学术资料之外,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展示了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如何借助于叙述的方式展开、深入,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规范的学术研究的范例。笔者仔细阅读《图景》数遍,至少在两个方面体会深刻。   第一,学术研究应叙述什么?叙述从其本意而言,无非是要把一件事讲清楚。小学生学习记叙文都知道,时间、地点、人物等几大要素缺一不可。叙述被引申至研究的领域,作为学术的表达方式之一,除了前文提到的“叙事研究”所蕴涵之研究视角或研究方式的转换,它还包含着作者的言说、论证方式,作者的研究思路。用最简明的话说,学术研究的叙述,就是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把前人、他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已经取得的认识或成果,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或者换句能够体现学术色彩的话说,就是做好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之基础,对于学术人而言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问题在于,恰恰是许多的学术人,恰恰是再平常不过的学术叙述或者文献综述,在这个充满浮躁和功利的年代里,逐渐凸现成为学术研究中最令人心痛的顽症之一。有许多人不愿意进行严谨周密的学术叙述,原因在于这一工作既出力又不讨好,文献检索梳理工作本来就耗时耗力,而建基于大量文献梳理的述评性作品又很容易被人指责为资料情结、没有原创性、不能标新立异等。还有一些人是由于根本没有受到规范严格的学术训练,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学术叙述而应付了事,甚至干脆放弃了文献综述。这样的问题,在近年来数量日益增多的硕士、博士等学位论文中也屡见不鲜。   那么,学术研究到底应叙述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文献综述?日常叙述有自己的逻辑,正如父母、老师教小孩子要把事情讲明白。学术叙述也有学术叙述的规矩,它使得叙述者和接受者都能够对所叙之事做到一清二楚了然于胸。《图景》一书的作者用八个字的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术叙述的现成答案:直接、权威、新近、谨慎。由于该研究的对象是英、美、澳三国的教育管理研究,所以全书所用的资料,85%引自英文原版,用第一手资料体现“直接”。所谓“权威”,主要表现在,该书所选资料基本上出自《教育管理季刊》等国际教育管理权威期刊、已被国际主流学术圈内学者反复引用的研究成果、三个国家最高学术组织编撰的资料,以及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和权威国际组织的网站所发布的资料,等等。在该书所用到的资料中,2000年之后的占到了全书资料的40%左右,其他也以1990年以后的为主,体现了“新近”原则。书中但凡涉及重要事实、数据或结论的资料,作者不是依据某一种资料或某一研究者的观点,而是以多种资料相互佐证,或者征询担任该书顾问的几位美、英、澳教育管理研究者的意见之后才落笔,体现了“严谨”的原则。正是通过作者对有关“教育管理理论与研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效能与改进的研究与实践”、“学校领导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四个问题的“直接”、“权威”、“新近”研究文献和资料的细致清理和“谨慎”叙述,这四个当前教育管理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才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构成了一幅完整清晰的图景。   联想到当前不少论著、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剪刀加糨糊”的拼凑,甚至作者根本不知道注释与参考文献究竟做何区分的低级错误,《图景》的确为我们树立了规范、严谨、扎实研究的范例。特别是在资料选取、文献梳理等方面,提供给广大学术人一个成功的学术叙述的案例。   第二,学术研究当如何评论?“述”和“评”分别代表着学术研究的两个层次。一项完整规范的研究,首先是对前人、他人已经进行过的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整理,通过叙述做出一个客观、“白描”的交代,之后发出研究者本人的评论,对已有研究和成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提出具有研究者本人主观色彩的评价性认识,意味着研究者所做的研究在前人、他人的基础上有所推进和超越。真正体现开拓、创新性的研究,还应该做好第三个层次的工作,那就是在“述”和“评”的基础上“说”,不光叙述、评论前人和他人的研究,而且创建自己的理论和学说。这是研究的最高层次。叙述、评论、言说,构成了真正意义上有创建的研究的三个层面或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研究的三种程度。而无论对于一项研究还是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前两个层面都有着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意义。一项只有叙述、评论,缺少言说的研究,只要叙述严谨、评论合理,仍然是有价值的研究。一位擅长叙述精于评论的研究者,仍然可以对研究事业做出贡献。事实上,真正意义上“言说”层面的研究正是以长期、大量的叙述式研究和评论式研究为积累和基础的。问题是,在我们目前的教育管理研究中,经常看到的却是叙述式研究、评论式研究与言说式研究的严重错位,寥寥数个参考文献(还基本都是中文文献)的论文居然标题为“西方教育XX学百年”,偶尔看到国外某个新的理论就突发奇想提出创建“后现代教育管理”学说,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所以,学术研究应当如何在叙述的基础上评论,应当怎样处理好“述”、“评”和“说”的关系?《图景》告诉我们,“评”以“述”为据,“评”应当从“述”出。《图景》一书,围绕四个问题领域,在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梳理和追踪之后,还对各个领域的未来走向做了深入分析,特别是对我国相应领域所存在的同类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在第一个专题“教育管理理论与研究”中,作者用大量的资料,详细叙述了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过程;教育管理研究范式、基本概念以及研究课题等的发展演变;教育领导理论与研究的历程与进展等。在对三个主题的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全景式的分别铺陈之后,对于美、英、澳三国教育管理理论与研究的成就、问题及走向做了言之有据的分析和预见。在此基础上,对于我国的教育管理理论与研究从课题立项、成果输出口和学术组织建设三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中有些观点和建议,不仅完全体现了作者个人的创见,而且对于改进当前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极具启发意义。(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3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