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应凸显“个人钻研”
发布时间:2005-01-25 点击量:2048
目前,集体备课被认为是培训教师特别是培训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也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实际工作中多数集体备课大都迫于学校的要求而应付从事,要么指定主讲人,其他教师毫无准备,被动地听主讲人的叙述,不加深刻思索地发表一点看法;要么就是听听课,然后评评课,只谈表面东西,不挖深层问题,只求和和气气,不求问题解决。所谓的集体备课,仅此而已,纯粹是迫于要求而流于形式,不但收不到实效,而且浪费了时间,甚至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缺乏“个人钻研”最值得关注。集体备课的方式是多样的,其效果如何,不在于它的时间地点是否固定,内容记录是否详实,而在于它的研讨氛围是否浓厚,教师是否共同商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完善,甚至互相争论。实际上往往争论越热烈,观点碰撞越激烈,教师得到的提升就越大,集体备课的效果就越好。试想,如果没有个人的钻研,他们拿什么去交流,去启发,去争论,去碰撞?如果设立主讲人,其他教师不准备,不钻研,也就没有观点,没有见解和看法,集体备课中只能当“看客”和“听众”,这能算是集体备课吗?岂不是一个人的备课结果的展示?如果事先都没有进行钻研准备,只是临时讨论,那效果之差更是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创设了凸显个人钻研作用的集体备课流程:个人钻研陴集体研讨陴试点实验陴全员诊断陴实践推广陴个人反思。
此流程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首先,由组长确定集体备课的任务(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和理念、教学方法等)及其完成时间,然后每位教师就各个内容认真钻研,充分准备。第二步,集体研讨。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进行商榷和探讨,各抒己见,观点上相互碰撞,激烈争论,最后共同比较、切磋和完善,确定最佳方案。第三步,试点实验。由一位教师根据集体研讨中达成的教学方案进行实际执教,其他教师参加听课,并且邀请其他年级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包括专家进行临堂听课。第四步,全员诊断。组织所有听课人员对这节试点实验课进行审视和反思。进行深度剖析,首先要听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谈感受,谈困惑,谈建议。当然,诊断是以挑问题为主,进行自我否定,谈预设方案的实际效果如何,预设的目标完成情况,如何改进和完善,最终得出改进意见,提出修订方案。第五步,实践推广。其他教师按照全员诊断达成的教学方案进行实施教学。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思考,深刻反思,写出教后札记进行自我锻造。
这一集体备课的显著特点是充分体现了个人钻研,强调个人钻研前提下的集体备课,它发起于个人钻研,升华于个人钻研(反思)。集体研讨和全员诊断的过程中,只有协调者和组织者,没有主次角色之分,没有旁观者,人人参与,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组长主要是进行组织、总结、归纳和强调,充分集中了每个人的智慧,教师在交流、商榷和碰撞中得到了提升。同时,注重课后再反思,这样,教师在工作中始终与反思相伴,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丰富其实践智慧。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4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