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团结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05-03-05 点击量:1225
团结是指人们相互之间的和睦友好关系。团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团结问题事关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事业成败和命运兴衰。对于一名领导干部来说,团结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把团结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和提高。对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这种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如果团结能力差,必然导致领导班子不团结,领导不团结,就团结不了群众,就会导致一个地方和单位乱如麻、一团糟,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团结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培养起来的,需要不断地锻炼和提高。做团结工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团结的基本内核。周恩来同志对团结有一句精辟的论述:“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和各方统一起来。”能不能找到共同点,以及能否在这个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这就是团结的基础,这就要求每个班子成员都要顾全大局,求同存异。
把团结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人心齐、泰山移”……这些近乎浅显的言辞,无一不体现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无一不揭示了团结作为一种资源的重要作用。上个世纪末那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军民团结一心共战洪魔,在抗击“非典”中,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团结这种资源所具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向心力都发挥了无比巨大的能量。“团结牢,事业兴”,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团结同志,增强民主作风,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心齐气顺劲头足、团结一致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把团结作为一种文化来继承和发扬。翻开中华民族的史册,在《国语》中有“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主张把“和”作为天下普遍道德准则,通过“和”来管理国家、社会和家庭。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荀子的“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还有范仲淹的题壁“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些“和”所包含的团结思想,通过历史的不断熏陶,逐渐沉淀,提升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把团结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追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大局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心胸开阔,无私奉献,努力形成一个政通人和的良好氛围。
把团结作为一条纪律来遵守和执行。《党章》明确规定:党员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遵守和执行团结这条纪律,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地站在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讲发展的高度,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积极认真地去做有利于大局、团结、稳定和发展的事。对那些闹不团结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上级组织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采取组织措施,果断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影响一个地区和单位的稳定和发展。在加强团结的同时,我们还要高度重视防止党内团结异化的倾向:一是要防止在原则问题上不坚持、随声附和,随波逐流,是非不清,单纯追求“表面一致”,刻意隐瞒内部矛盾的“表面化团结”;二是要防止极少数人拉帮结伙,任人唯亲,追求小团体特殊利益的“狭隘化的团结”;三是要防止一些领导干部之间扯起“加强团结”的幌子,互相照顾,互相帮忙,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从中谋取个人私利的“功利化的团结”。
党员干部要弘扬正气,坚持真理,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在工作中大公无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要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使党内团结成为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牢固的团结。
《人民论坛》 (2005年 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