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一

那些因心灵而伟大的人

发布时间:2005-01-27 点击量:1426

  艺术家是世界上的另一类英雄,他们以自己的痛苦给人们带来欢乐,他们将眼泪化成了珍珠。这些正直与真诚的艺术大师的人生经历,教人们懂得何谓真正意义上的生与死,他们属于:那些因心灵而伟大的人。   何谓英雄?罗曼·罗兰作了最好的诠释:“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令人痛心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时代,很多人已不再相信“英雄精神”!今天,让我们从一些艺术家的传记中重温那久违的心灵震撼。   安徒生:“人生是最美的童话”   从苦难中挣扎着走过来的安徒生,心底里一直蕴藏着一些美丽动人的东西,在“做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梦想召唤下,历经人世的冷暖沉浮,最终得偿夙愿——成为一代不朽的文学大师。他用211篇童话向全世界传播着爱,温暖着全人类的童年。   “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小鸭说。   “好吧,你去吧!”母鸡说。于是小鸭就走了。他一会儿在水上游,一会儿钻进水里去;不过,因为他的样子丑,所有的动物都瞧不起他。   ——安徒生《丑小鸭》   这篇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童话,可以看作是安徒生的人生浓缩。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于丹麦奥登塞的一个鞋匠家庭,11岁时父亲去世,家境窘困,靠母亲给人家洗衣服而艰难维持。14岁时他只身一人闯荡哥本哈根,做舞蹈演员的梦想破灭后,开始创作戏剧,但总是遭到皇家剧院的退稿。18岁时被送进拉丁学校接受基本教育,受尽校长的虐待,但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23岁时以及格的成绩被哥本哈根大学录取。此前他写出了大受欢迎的诗歌《垂死孩童》,其中写道:“母亲,我累了,我想睡了,让我歇息在你的心畔。”这充满无限爱意和淡淡忧伤的写作风格,日后成为安徒生童话的主要特质。30岁时他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未获得好评,却受到嘲讽。但安徒生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正如欧斯特所预言:“童话将使安徒生不朽。”尽管受到社会的冷遇,爱情失败的打击,但是谁也无法阻挡安徒生向童话王国的挺进:1844年,《丑小鸭》诞生;1846年,《卖火柴的小女孩》出世……   “鼓舞、激励他的,不仅仅是对艺术的巨大的、奋不顾身的爱,”安徒生的传记作者前苏联伊·穆拉维约娃写道,“而且是对生活的爱——深沉的、常人意想不到的、执著的爱。”充满爱的写作,是安徒生感动全世界的最可贵的品质。同时,安徒生的童话是来自一个卑微的心灵的故事,比起格林兄弟搜集的民间故事,更具有宝贵的原创性。   在《安徒生传》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阅读人物传记,读后留有深刻印象的还有《贝多芬传》、《卓别林传》等。我将它们奉为指引自己人生旅程的“经典”。   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序言里写道: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曾期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遇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藉以自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父亲是个酒鬼,母亲是个女仆。人生一开始时于他就是一场悲惨的斗争。他11岁加入戏院乐队,操心家庭经济问题。尽管童年是如此悲惨,但他对莱茵河畔的故乡,却始终怀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17岁便做了一家之主,负起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22岁离开故乡移居到音乐之都维也纳。26岁正当创作的黄金时节来临时,他耳聋(并没有完全聋)了,那么贝多芬的全部作品可以说都是耳聋后创作的,这是个多么令人震惊的残酷事实呀!但贝多芬说:“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担当患难。”,“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在这豪语之下,便是漫长痛苦与卓绝的战斗,他把苦难熔化为一曲曲经典的音乐,向无数身处患难的人送去慰藉与欢乐。   《贝多芬传》里有一个细节,让人读后肃然起敬:一天,贝多芬与歌德在路上遇见了奥国全体皇族,歌德帽子拿在手里,站到路边上,深深弯着腰;而贝多芬按了一下帽子,扣上外衣纽扣,背着手,向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事后,贝多芬还毫不客气地教训了歌德一顿。   从歌德那里,我们看见了成就卓著的人有时也不免卑躬屈膝;从贝多芬那里,我们则看见了表里如一的高贵灵魂。   1827年3月26日,伟大的音乐天才贝多芬永远地阖上了眼睛。“把‘德行’教给你们的孩子”在遗嘱里他这样写道:“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别了,相亲相爱吧!”   卓别林:“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未曾放弃要当一个演员的愿望,这是我一直向往的最高目标。”   1900年圣诞节,伦敦河马剧场的大游艺场,正上演童话剧《灰姑娘》。一个孩子扮演其中活泼灵巧的猫,他擅自增加了一些滑稽动作——跑到狗的尾部大嗅特嗅,观众为之大笑。他并不理会舞台一侧的舞台经理拼命对他做的手势,在观众的笑声里轻步走到舞台前部拱形墙前,又嗅了嗅,然后举腿架在了墙上……观众笑翻了天。   这个孩子便是日后蜚声世界的喜剧艺术大师查理·卓别林。   我喜欢卓别林的电影,不仅因为那个经典的头戴破礼帽、留着小胡子、手拿细手杖、脚蹬大皮鞋、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所带来的快乐笑料,更重要的是卓别林那质朴而真诚的表演风格以及那些笑料背后的悲凉况味。   约翰·麦克凯柏的《查理·卓别林传》,不仅让我们再次重温了那些喜剧艺术史上的经典,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来自陋巷的孩子,是怎样靠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的。   1889年4月16日查理·卓别林出生于伦敦南部华维斯的一条贫民陋巷,父母曾是音乐厅的演员,由于父亲酗酒导致家庭破裂,从此母亲带着查理和悉尼(查理同母异父的哥哥)开始了艰难的生活。后来,母亲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压,神经错乱,被送进了疯人院。于是,查理与悉尼就成了街头小流浪汉。当查理和哥哥流浪街头时,谁能想到未来世界的笑声将由这个脏兮兮的小流浪汉主宰呢?   无疑,查理是从当演员的父母那里继承了一些模仿表演的天赋;但更重要的是,他从鞋匠外祖父那里承继了一种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温文尔雅的仪态里藏着的不屈不挠精神。街头流浪生活并没有打倒这个坚强的孩子,反而为他日后创作“流浪汉”这一经典形象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一心想做个演员的梦想始终不渝地萦绕在他的心中。苦难的童年,造就了卓别林坚韧的个性,成就了他非凡的表演才能。后来,他参加了“兰开夏八童团”的巡回演出,终于开始了他的艰辛而又辉煌的演艺生涯。1919年,《寻子遇仙记》出品;1925年,《淘金热》出品;1931年,《城市之光》出品;1940年,《大独裁者》出品……   卓别林的传记作者麦克凯柏最后温情地写道:“我们对他如此恋恋不舍……他是我们不可屈服的代表……在这个令人厌倦的世纪中,他比任何艺术家都好,他就是我们,就是我们想要做的人。”   诚如罗曼·罗兰所言,《安徒生传》、《卓别林传》与《贝多芬传》一样,不是为学术而写,而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阅读它们,让我们学会正视痛苦、尊敬痛苦,磨练坚韧的品性;阅读它们,让我们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濯去心灵上的污浊;阅读它们,让我们晓得执著与坚守的可贵,鼓起对生命的信仰;阅读它们,让我们纪念那些正直与真诚的大师们,从而懂得如何生、如何死!   (《安徒生传》,[前苏联]伊·穆拉维约娃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贝多芬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名人传》之首部,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卓别林传》,约翰·麦克凯柏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