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国难与国耻的记忆——写在刘公岛陷落纪念日
发布时间:2005-02-20 点击量:1157
历史本就有渐行渐远的本性,人的记忆又是有选择的:辉煌的,我们津津乐道;有失尊严的,往往会无意间忘掉。
160年前开始的中国国难历史,在当代许多人的心中只剩下一股“风云”。提到它,会有愤怒、痛心、震撼,但却不是洪钟大吕,只听得一声脆响,便寂然无声了。
当又一个“2月17日”来临的时候,刘公岛的纪念馆肯定比平时接待更多瞻仰、凭吊的人,但恐怕少有人是专门为了刘公岛而来威海,只是到了威海顺便参观一下刘公岛而已。刘公岛尚有一个威海作为招徕者,其他那些没有这样生存背景的纪念地呢?如花园口、如牛庄、如凤凰城……它们都是甲午国难的见证,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纪念方式。可是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因为知道这些地方并且由此常常反思历史的人,比起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微不足道了。人们对风光的兴趣远比对历史的兴趣要浓厚。即便是刘公岛,除了2月17日,还有多少人会记起它所见证的炎黄子孙强国梦化作了千古遗恨!
如今,越来越多的节日成为全国性的狂欢、庆祝日,但我们还没有一个国耻日让全民纪念。我们宣传、保护“世遗”不遗余力,在网上点击搜索,可以轻松搜到不可胜数的有关“世界遗产”的知识、景点、详细介绍,而关于“国难”、“国耻”,大部分指向的是20世纪30―40年代悲惨的岁月。连权威的新华网站也把“世界遗产”、“世界节日”列为专门词条,但却没有中国国耻的相关纪念日和纪念地。中国人宣扬“人类的文化”乐此不疲、对自己的荣光会娓娓道来,但对于国难与国耻,认识得太单一、宣传应加大力度了。
其实,我们不缺少国难的纪念地,各地政府都在挖掘历史中值得记忆的东西,开发旅游点、观光点。但这仅仅是地方的事情吗?甲午战争中日本进犯辽东半岛,死伤的民众绝不仅仅是当地的百姓!日本占据了山东北洋水师的根据地,心痛的也绝不只是威海人!这是全国、全民族的耻辱,在对外方面,每一个耻辱都指向整个国家,正如同每一个辉煌都是国家的一样。因此,国难历史的印记,只有当地人去祭扫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应仅仅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名号。我们为世界遗产大作宣传的同时,也该为我们的“国难史”、“国耻日”虔敬地祭奠!
日本的靖国神社内供奉着1.3万多名日清战争中战死的侵略者;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全国鸣笛两分钟,国民默哀。我们的任何一段国难史,都异常悲壮,任何一次屈辱的记忆,也不逊于以色列犹太人的创痛。但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的强化屈辱记忆的手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的复兴和腾飞,不但要“知荣”,更要“知耻”。“荣”赋予自信,“耻”造就动力。
碧海苍苍,长天茫茫。当历史离我们远去的时候,希望国难史、国耻日是一口口巨钟,长鸣不已!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2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