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防灾教育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05-01-31 点击量:821
最近,570万册《市民防灾必读手册》正在陆续免费发放到上海市每户市民家中,手册的内容包括市民经常遇到的各类灾害事故的防范处置措施。上海市减灾办公室发放这一手册的目的,是系统全面地对市民进行防灾知识教育,增强市民对于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这是一项深得民心的举措。
增强群众应对灾害的能力,是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久前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已夺去了15万人的宝贵生命。之所以造成如此惨重的损失,除了受灾国普遍缺乏海啸预警机制外,许多人是因为对海底大地震后可能发生海啸一无所知,对凶险的海啸毫无防范避险意识而被其吞噬的。这次大灾难对我们的防灾教育敲响了警钟。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民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应急避险训练。他们的经验证明,建设一个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绝不仅仅是配备一批设备,国民防灾教育所起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更为有效。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的各种灾害损失数以千亿元计,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国民的防灾教育,人们普遍缺乏基本、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在沿海发达地区,虽然对市民进行了一些基本的防灾教育,但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这方面的教育尚属空白。即使在发达地区,这种教育也很不系统,如在公众聚集场所,当发生地震、火灾、建筑物坍塌等事故时如何避险、如何实施人员救助等,都缺乏应有的教育指导。一旦突然发生灾难和事故,许多人往往手足无措,造成大量本来可以避免的人员伤亡。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抓紧开展全民防灾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全面着手,通过干部培训、学校教育、社区展览、村镇展示等多种形式,将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使之家喻户晓,确保在发生灾害或事故时,人们具备基本的自救和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受难者的帮助和施救,也能培养国民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有助于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
开展全民防灾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责任政府的重要职责。上海的做法开了个好头,其他地方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公民防灾减灾的能力。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31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