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二

莫言寄语:贫困有时是成功的催化剂

发布时间:2005-01-16 点击量:1172

  莫言,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代即遭遇20世纪50年代末期农村社会普遍贫困,他家是上中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1976年2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81年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此后蜚声中国文坛。   近几天来,“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日前,著名作家莫言捐款500元,希望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回家过年。同时,寄语贫困大学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为此,新京报记者与莫言就如何理解贫困、如何看待当代大学贫困生进行了对话。   贫困的体验令我至今心有余悸   记者:您对贫困经历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莫言:对我来说,谈富贵很困难,但是谈贫困很容易。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那个时代出生的人没有“贫困”经验的非常少。三年饥荒里中国农村贫困到何种程度,即使贫困的大学生、中学生也无法想象。每当提起这种与死亡形影相随的贫困我就心有余悸。   记者:这种对于贫困的极端体验对你现在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莫言:现在让我特别痛心的是,在城市里甚至是乡村里,宴席上简直就是酒山如海,铺张浪费的程度令人发指。所以我一般不想去聚会吃饭,到了那里就老想多吃一点,怕被扔掉浪费。你想,这些被暴殄的食物用来支援贫困的大学生多好呀。   记者:你经历了多长贫困时期?如果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你会如何选择?   莫言:贫困的经历整整伴随了我20年,对贫困和饥饿的恐惧影响着我后来的经历和作品,我的小说里有很多贫困的记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宁愿选择丰衣足食的童年生活。   记者:贫困也影响了你的生活道路?   莫言: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也是我最后成为作家的原因吧。   贫困有时是成功的催化剂   记者:在你这么多年的文学创作中,是否塑造过贫困生的人物形象?   莫言:原来确实写过关于贫困生的体裁,题目叫《欢乐》。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一个贫困高中生考学的经历,他的母亲到处乞讨帮他攒学费,这个学生本来就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同时四次高考都未能考中大学,最后就选择了自杀,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   记者: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名为《欢乐》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莫言:这是一种反讽,我也能理解当时这个孩子所处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大学,结果走上了毁灭的道路,这个人物表面上是写高中生的悲剧经历,实际上也是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展示。   记者:贫困实际上也会带来心理问题。   莫言:“贫困”在现代社会确实会造成大学生自尊心受损,这时候需要一种理想作为动力,通过其他方面的成功来弥补心理落差,我希望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不要停留在“为国家作贡献”这种大而空的教育上,应该教育他们成为一个好人,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大学生的贫困不见得是件坏事,开着豪华轿车上学的孩子多半难成大器。贫穷有时也是成功的催化剂。   贫困生的痛苦我们难以体验   记者:你所经历的苦难和当代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有无相似之处?对他们有无启发?   莫言:这是个很难比较的问题。如果从纵向的历史角度来看,我对他们的贫困并没有太多惊讶,他们今天的生活还是相对幸福的。但是,如果从横向的角度来比较,贫困生与周围较富裕的同学相比较,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还是非常巨大的,他们灵魂深处的痛苦是我们不太好体验的。   记者:作为一个曾经经历苦难的人,你觉得贫困大学生对贫困应持何种心态?   莫言:我一直认为“寒门出英才”,把贫困当成耻辱是一个误区,贫困是可以改变的,在贫困的生活下能考上大学就是强者,反而是值得骄傲的。与我们相比,他们的前途广阔得多。   记者:我们了解到,你五年级时曾经辍学,这段经历对你有何影响?如果贫困生也因贫困而辍学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   莫言:五年级的辍学对我影响很大,人是群体动物,那时我就像被甩出了某个群体一样,非常痛苦,但同时这段经历又密切了我与大自然的关系,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变成了一笔精神财富。如果现在的大学生会因贫困辍学,那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但是目前国家都在帮助他们解决学费的问题,情况会逐渐好转起来的。   记者:你对贫困生还有哪些建议?   莫言:希望他们能够自强不息地奋斗,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获得幸福,但对物质要求不要太高。(新京报)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1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