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十一

学校教研不能太功利

发布时间:2005-02-01 点击量:1519

  许多学校的教研还不科学,或者说还不知道怎样进行科学研究;通过教研促提高还只是流于形式,“科研兴校”也只是一句口号。学校教研存在哪些问题,教研到底如何搞?笔者就目前教研现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为研而研多功利。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学生的成绩是条生命线,升学率是根护命绳儿。一线老师教学任务繁重,不仅要盯住重点生,拉起踩线生,还要看好线下生,无暇顾及科研,因而科研氛围不浓。而现实中评职称、评先进、评学科带头人等对教科研方面要求却较高,因而在老师中普遍存在着为评职、评优而投身教科研的现象。教研中不想去做扎实、细致的工作,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总想寻求一条用鲜花和彩带铺成的捷径,因而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者有之。神圣的教研成为外在的包装、利益的算计、轻巧的复制。教研的结果——论文往往缺乏教学活动的支撑,内容空泛不切实际。这样的“科研”有何价值可言?   一哄而上搞课题。诚然,一个好的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品牌具有重大意义。参加课题研究——特别是在一些合作的大课题中,有专家指导,有来自各地仁人志士的交流,参与者自会受益匪浅。然而,一般老师一接触课题就会头皮发怵,头脑发胀,总觉得太深——深不见底;太高——高不可攀;太难——难于动手。于是,不讲兴趣爱好,不分能力大小,全员参与,一哄而上。由于科研能力高低不同,开题前又未合理安排,随着课题的不断推进,导致那些科研水平较低的老师备感吃力。时间一长,这些教师逐渐丧失兴趣和信心,有的中途退出,有的浅尝辄止,影响整个课题的深入研究,从而形成开题轰轰烈烈、结题草草收兵的局面,以至生出“早产儿”、“软壳虫”,经不起科学的验证。这样的“科研”怎会有“成果”可言?   学校教研怎样兴利除弊,走出“文字游戏”、“一哄而上”的误区?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上好每节课,着眼小问题。教学实践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平台和土壤。许多科研课题往往来自教学中的一得,许多卓有科研成效的老师也多得益于教学实际的锻炼。可见,教师参与教科研,迈出教学第一步很关键。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对教师来说,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是搞好教研的关键。事实上,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来说,上好一节课,就是一次教研。通过教学积累经验是最好的教研途径。同时,教师在选择课题上,宜着眼小问题。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很多,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在选题上应该着眼于小问题。以小见大,钻深研透,而不要大题小做,泛泛而谈、浮光掠影。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如如何导入新课?学生与自己对着干怎么办?怎样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不要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要随着课改的发展灵活选题。要知道,能服务教学的研究,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勤学教学理论,博览课外书。勤学教育理论。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虽然都学过不少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但那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课程一结业,这些书籍就被束之高阁,再也未曾翻阅,突击抢记的一点“理论”早已成了尘封的记忆。工作后,遇到太多太多的问题,即使有所感悟,也往往只是“经验式总结”,这种建构往往是片面的、局部的。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开放,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博览课外书籍,广泛吸收养分,补充最新知识,是教师增加和更新知识积累,提高教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途径。“腹中有书气自华”,教师博学多才,学生耳濡目染,也为学生刻苦攻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平时多积累,反思促提高。做个有心人,广泛收集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研写作需要教师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因而应注意平时资料的收集。报刊、杂志、电视等是很好的资料来源,看到有用的报道应马上收集起来,剪下来。同时,坚持写好教学后记,也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和教研素材,为科研提供有力的例证。教师在积累的同时,还要多反思自己。教师每天都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新鲜感和好奇心可能会逐渐消退,难以怦然心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去开辟新的思维空间,去探索新的奥妙。我们不妨想一想,在那些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是不是潜存着某种契机和可利用的资源,或者潜藏着某种危机与误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反思,彰显事物的本来面目。天天反思,天天会有新视角,天天会有新收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作为常常源于反思之中。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