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诚信,在哪里缺失了你
发布时间:2005-02-24 点击量:1218
如今,诚信教育已引起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已经发生的舞弊事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才能保证考试的安全和正常运转,但是舞弊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仅靠制度和法律能否制止?舞弊是少数人的违纪违规所为,可以用法律法规制裁,但诚信缺失则是当今普遍的社会问题,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表现在各个社会领域和社会交往中,考试领域的诚信缺失则是产生舞弊的土壤。在严厉处理舞弊的同时,更应该探究诚信是怎样缺失的,如何补上诚信教育这一课,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舞弊的社会土壤。
考试诚信是怎样缺失的
有人被抓,是他们不小心?
胡佳(某理工大学大三学生):
我是有惊无险,差点儿迈出了那一步,想不到问题会这么严重。当我的同学被处理时,我很震惊,为什么处理得那么重啊?事后想想才觉得后怕,在当时的情景下,好像一切都自然而然,不只是我,相信好多同学都像我这样想。
四级(英语)考试前,有同学悄悄问,有人能弄出题来,6个人,每人200元,你干不干?我问怎么干,他说考试开始后第20分钟传答案给你,你第25分钟入场。我想,200元没什么,可以试一试。但是在考场外等到大约20分钟时,心里慌,等不下去,就进考场了。后来听说他们被抓住了。题是谁传的,怎么传的,我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我觉得他们被抓,是他们自己不小心,算他们倒霉,多少人这样做不都没事吗?
冰冻三尽,不是一日之寒,这些现象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形成的,人受环境影响很大。
执法不严更不公平
张嘉林(北京某大学大二学生):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青年报》看到一条报道,深有同感。报道沃尔玛(一大型合资连锁超市)到有关部门投诉称,北京市规定购物不准返券,但是别的超市仍然给顾客和关系单位返券却不受处理,这种不作为行为严重侵害了遵守这项规定的沃尔玛的利益,要求有关部门赔偿因此给沃尔玛造成的损失。
为什么说这个,因为这和考试作弊一样,当作弊者得不到惩罚,实际上就是遵守纪律的人吃了亏,很不公平。辛辛苦苦学了一个学期,结果作弊者投机取巧反而比你考得分还高,你服气吗?考试纪律是考试规则,既然定了规则,就要严格执法,你定了规则,又不严格执行,让胆大作弊的占了便宜,让守规矩的吃了亏,还不如没有考试纪律。我记得,有的同学开始是不抄的,后来也慢慢抄起来,他实际上不愿抄,靠自己的能力完全能答对,只不过他觉得不这样干太吃亏。上个学期期末考试,一个同学作弊被记了零分,大家都为他抱不平,因为当时至少有四五个人这样做,别人没事,单单他被抓,我们也不能告发那几个,只能嘲笑他倒霉。
迫不得已而为之
陈可(北京某大学生命科学院大三学生):
比起文科,我们的学习负担可能更重。我高中的同学考上文科的,基本上整个学期都玩,到学期末狂背两周就可以了。我们这些课落下一节,都要补上才能跟得上,所以平时主要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生物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高数》了,尤其是实验,耗时费神,上个学期做了几十个实验,花费了200多个小时,好多晚上和周六都牺牲掉了,连和朋友出去玩的时间都没有。
时间都花在主科上,没有时间复习公共课。《马哲》《法基》《毛概》《邓论》占的学分都不少。二年级第一学期,由于各科复习分配时间不好,挂(不及格)了两门课。后来有高人指点才明白,凡事有主有次,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像某位伟人所说的,两个拳头同时出击打不到人,重点突击才能制胜。但是怎么个突击法儿?公共课总不能不要分吧,还是高人点破玄机,略施小计,轻易过关。而公共课老师也颇具人文情怀,能过就让我们过了。想想真傻,要早点儿明白,何至于挂两门呢?
说实话,要不是拿毕业证和学位证,我觉得有许多课程完全可以不学。除了专业主科外,其余课程应该全部改为选修课,按照个人兴趣选,修完规定学分就应该毕业,这才是大学的真正涵义。违背个人兴趣,强迫人家学,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我不是赞成作弊,但是能否深究一下,为什么作弊?你的课程设置有没有问题?如果每人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课,合理安排科目考试时间,怎么会出现作弊?
考试承担太多社会功能
刘长林(某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家长):
去年高考舞弊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后,考试诚信的缺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触及生活每个角落。入学、毕业、就业、晋升,甚至连入幼儿园都要考试,这是我们这个国家教育资源紧缺的国情决定的,今后很长时期也不会改变这种状况。考试并不可怕,问题在于考试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成为一件高利害的事情,与人的学习和发展、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考试的这种畸形负载衍生了舞弊投机的行为。
作为一个学生家长,我都40多岁的人了,还没有从繁重的考试中解脱出来,还面临着职称、晋升的几道考试关。看看仍在考试泥潭中挣扎的孩子,有时觉得于心不忍。一个英语考试,关系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考研资格、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等,如果过不了关,就好比一个奔跑着的人,立马被卡在那儿了,现在竞争这么厉害,一个位子好多人在瞅着,谁能耽误得起?都是凡人,谁也没有三头六臂,谁也没有过人精力,而考试却越来越难。我认为,考试已经被强调得严重过头,人们不得不拿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应对考试,造成了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为考试腐败滋生了温床。考试变得畸形,严重地侵犯了其他领域。比如说一些地方在中考、高考中,考试大纲就代替了教学大纲,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完全让考试牵着鼻子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被扭曲,顾及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济学界有一句话,当利润超过了30%,人就不惜铤而走险。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看,考试也是如此,当它承载了太多的社会功能、密切地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时,作弊就不可避免,因为它的收益可能远远大于付出。所以我建议,应该给考试减负,把强加在考试身上的过多的社会功能砍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舞弊的土壤。
面对诚信缺失,该怎么办
完善法律法规 改革考试制度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旧的计划体系正在解体,新的体系和机制尚未完善并充分发挥作用,某些行政腐败、行业垄断、贫富差距扩大和犯罪激增,导致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和信用危机在社会各个层面弥漫。考试诚信缺失、舞弊事件增加不是孤立的,是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在考试领域的反映。诚信虽然属于道德范畴,是软性的,但是它的效度对于一个社会的正常、健康运转却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社会道德问题普遍,诚信缺失的情况下,考试诚信能不能用制度来保证?回答是肯定的。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一方面可以阻止和惩处舞弊事件,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和制约人们择善从善。
毋庸置疑,《宪法》《教育法》和《保密法》及高考安全保卫、试卷保密等法律法规,尤其是2004年《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颁布,对阻止国家统一教育考试中的违规、舞弊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教育考试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考试频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亮宏认为,近几年每年参加招生考试、自学考试等大规模教育考试的全国考生总数已达2000万人,参加考试的工作人员达200万人。显然,教育考试以井喷般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满足其所需要的安全保障,难以彻底解决考试违纪舞弊问题。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各界的一致呼吁《考试法》尽快出台,以构成完善的考试法律监控体系,使违规舞弊得到有效遏止。
改革考试体制和考试方式是杜绝舞弊的另一思路。有专家建议,改变教育考试过于集中、过于统一和规模过大的情况,分散、分解其规模和功能。如将大型国家统一考试分散至各省自治区,如高考分省命题,试点就搞得很稳妥;高考本科和专科可以分开来考;减少全国统一考试种类,如一些外语考试,可以进行分层考试,或者由指定学校出题考,毕业、求职、晋升一视同仁;扩大高等院校自主招生的范围,突破目前仅限特长生且数额少的局面等等。
另外,提高现代科技手段防范舞弊的能力,如在考场安装电子监视器,配备通讯器材屏蔽设施,为监考人员配备手机探测狗等手段,用技术力量杜绝利用高科技手段舞弊。
加快考试立法速度,加大执法惩处和监察监管力度,提高技术防范能力,在当前社会诚信度不高的情况下,是杜绝考试舞弊的迅速而有效的做法。
养成教育要强调诚信
法律法规对已经发生的考试舞弊进行惩处,或警示、阻止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属于“堵”的范畴,对于整肃考风考纪,可短时间内收到显著效果。但从长远看,改变考试诚信的缺失状况,法律法规有时是无能为力的,需要从道德层面上入手,对青少年从小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之化为人格的一部分。
去年在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和自学考试等国家大型教育考试中,教育部推出了签署诚信承诺书的措施。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梁育民认为,签订诚信承诺书的功能之一就是教育功能。教育考生诚信参加考试,自觉遵守考试有关规定,提高自己的自律和道德水准,从诚信考试开始,在考试领域倡立诚信,为建立诚信社会做出应有的努力。此后许多学校将承诺书引入校内考试,组织诚信考试宣誓会、搞宣传月、发倡仪书等。这些举措主要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对于在教育考试领域树立诚信风气、培养诚信人格的潜在作用是巨大的。但是许多媒体把这项措施当成法律法规来要求,认为签订承诺书对阻止舞弊没有起作用,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不见实际效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懂得诚信教育是长期的、春雨无声般地渗透在人格的养成之中,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法律法规不能替代的。
当然,仅在考试领域倡导诚信是不够的,诚信教育应当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来看,诚信教育的比重太小,不能满足当前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的迫切需要。有专家建议在教材中增加诚信教育的比重,将其作为青少年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否则,当诚信缺陷的人格形成之后,是很难逆转的,那时社会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2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