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农历 乙巳年(蛇)四月初七

从“学用”筷子说起

发布时间:2005-03-09 点击量:847

听女儿说,北京市的媒体前不久在教市民如何正确使用筷子,还编成“礼仪新三字经”,诸如“手中筷,别指人,勿敲桌,别击碗”等等。这一举措是迎奥运系列礼仪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全世界都能从北京市民的身上,感受到礼仪之邦的风采。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史记》说:“纣始为象箸”。在距今约3000多年的殷商晚期,纣王已使用象牙筷子了。中国人善于“以简驭繁”,本来要用五只手指,或动刀动叉才能解决的问题,偏偏只需两根筷子,便可胜任。正如一把算盘,一加一减,有时比电子计算器还要方便;一支毛笔,既可写字,又可绘画,是实用工具又是艺术工具一样,能从极平凡简单之中,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 中国筷子的神奇,令许多外国政要兴趣盎然。1986年英女王访问中国,英国《每日电讯报》刊出一幅大照片,显示在国宴中英国女王使用筷子的情景。《太阳报》更以一篇“女王用筷子夹龙眼”为题,风趣地报道了女王出席国宴的盛况。当电视台播出女王使用筷子的镜头时,英国观众兴趣之高涨,前所少见。一时间,许多外国人掀起了一股学用中国筷子的热潮,许多人还以此为时尚和荣耀。 不要以为使用筷子是极简单的事,国人用不着去学。其实,诸如不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勿大声喧哗、行人勿乱穿马路、自行车勿闯红灯等,都是对公民最起码的要求。但有些人依然难以做到,可见要把看似很简单的事做好并非易事,非认真学习和养成习惯不可。 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孔圣人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老百姓向来把礼貌、礼仪作为一件大事来对待。礼貌、礼仪问题,看起来是些让座、问候、文明用语之类的小事,看起来是些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骑自行车不闯红灯之类的琐事,但反映的却是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荀子·修身篇》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不能说礼是万能的,却也不可小看礼的作用。 中国人向来是注重礼节、讲究礼仪的。然而这些年,“礼”,在一些人看来是弱者的最后斯文,被误认为虚伪,而相关的“礼”的教育也渐渐隐去了。不少人缺乏处事谦让、与人合作的意识,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北京抓住迎奥运的契机,在市民中广泛开展礼仪系列教育活动,并教育市民从一些基本的礼节规范做起,这无疑是一个提高市民素质的有效之举。在礼仪教育活动中,讲道理是必须的。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讲清基本的礼节规范,说明礼节的古今渊源,告之行礼先知理。这样,把道理说透了,礼与“理”同在,市民们做起来就更自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市的做法有着普遍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礼节、礼仪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化解矛盾、减少磨擦的润滑剂,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助推器。只有重视公民文明礼貌的养成,使他们自觉遵礼、达礼、用礼,才能使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国更加名副其实,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09日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