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百姓餐桌站好岗
发布时间:2005-03-09 点击量:1046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2001年教育部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项新专业。
2006年7月,普通高校首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将走向社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和发展前景如何?记者日前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王革教授。
问:食品质量与安全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请谈谈高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社会背景。
答: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为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不断增加,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警觉性日益提高。中国加入WTO后,在发展国际食品贸易的同时,也受到来自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由此,我国政府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2001年教育部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项新专业。
60多所高校培养目标各有侧重
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答: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行业的发展导向就是专业化、国际化,从业人员必须在熟悉食品制造工艺、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科学知识与技术路线的基础上,同时能够掌握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并具有开展国际贸易的基本能力。
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食品科学领域具有传统优势,相关的生物、环境、毒理科学领域实力也较为雄厚。基于这样的条件和认识,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食品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食品原辅料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控制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并熟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的高级人才。
当然,国内高校因为情况不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各有侧重。一般来讲,重点高校倾向于培养研究型或应用研究型人才,一般本科院校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专科院校则立足于培养实践操作型人才。
问:国外目前开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怎样?
答:据了解,迄今为止国外高校还没有专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国外该学科的发展,是基于专业化的分工,将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学科分散于毒理学、食品科学、化学分析、流行病学、农艺学、环境与人类营养学、食品法典等学科领域内,一些具有相关领域知识和经验的专家,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类似学术沙龙的组织,承担该领域的教育与科学研究任务。
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特色是什么?学生将学习哪些主要课程?
答: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食品科学、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工艺、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质量管理等基本知识,具有在食品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通过在校四年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一是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二是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质量管理、卫生监督及国家有关机构中从事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的能力;三是掌握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具有从事食品全程质量管理和安全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四是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五是掌握1-2门外语及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并初步掌握程序设计方法。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作为教育部新批准的一个专业,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在课程设置上各有侧重点。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在学期间,其骨干课程主要是食品科学、食品质量检验与安全评价、食品质量标准化,还将学习安全食品原料生产技术、食品环境科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安全学、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卫生检测技术等主要课程。
社会急需人才就业前景看好
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哪些领域就业,前景怎样?
答:学生毕业后可在与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有关的技术监督部门、海关、食品质量检验与检疫部门、食品安全立法或行政执法部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教学科研及企业管理等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更加重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因此,食品品质管理和安全检测的专业人才缺口将越来越大。有专家预测,近期内,我国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每年新增10万人左右。应当说,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看好。
链接: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高校名单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天津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大连水产学院、渤海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扬州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皖西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武汉工业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湛江海洋大学、广东药学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西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9日第10版